温州市瓯海区违法建筑治理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的框架与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1.4.1 研究的框架 | 第15页 |
1.4.2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分析 | 第16-23页 |
2.1 违法建筑的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2.2 违法建筑的危害分析 | 第17-19页 |
2.2.1 影响城市规划和发展进步 | 第17-18页 |
2.2.2 破坏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 | 第18页 |
2.2.3 危害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 | 第18-19页 |
2.3 违法建筑治理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2.4 违法建筑治理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3页 |
2.4.1 人权理论 | 第20页 |
2.4.2 居住权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4.3 城市治理理论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温州市瓯海区违法建筑治理现状 | 第23-34页 |
3.1 瓯海区的基本情况与违法建筑的类型 | 第23-25页 |
3.1.1 瓯海区的基本情况 | 第23-24页 |
3.1.2 瓯海区违法建筑的种类 | 第24-25页 |
3.2 瓯海区违法建筑成因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2.1 经济利益驱动 | 第25页 |
3.2.2 法律意识淡薄 | 第25-26页 |
3.2.3 历史因素造成 | 第26页 |
3.3 瓯海区治理违法建筑的发展历程 | 第26-28页 |
3.4 瓯海区治理违法建筑的主要做法 | 第28-32页 |
3.4.1 坚持“违必拆、六先拆” | 第28页 |
3.4.2 开展“三改一拆”大行动 | 第28-29页 |
3.4.3 推进“无违建”创建 | 第29-30页 |
3.4.4 推进“大拆大整”专项行动 | 第30-32页 |
3.5 瓯海区治理违法建筑的主要经验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瓯海区违法建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| 第34-39页 |
4.1 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4-36页 |
4.1.1 法规政策滞后 | 第34-35页 |
4.1.2 治理方式单一 | 第35-36页 |
4.1.3 联动机制缺失 | 第36页 |
4.1.4 违法认定困难 | 第36页 |
4.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6-39页 |
4.2.1 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 | 第36-37页 |
4.2.2 政府管理存在缺位现象 | 第37-38页 |
4.2.3 城市规划存在滞后因素 | 第38-39页 |
第5章 治理违法建筑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| 第39-47页 |
5.1 中国部分地区治理违法建筑的实践经验 | 第39-42页 |
5.1.1 上海市治理违法建筑的经验 | 第39-40页 |
5.1.2 香港治理违法建筑的实践 | 第40-42页 |
5.2 国外发达国家治理违法建筑经验 | 第42-45页 |
5.2.1 新加坡治理违法建筑情况 | 第42-44页 |
5.2.2 美国治理违法建筑情况 | 第44-45页 |
5.3 国内外治理违法建筑的经验借鉴 | 第45-47页 |
第6章 温州市瓯海区违法建筑治理的完善对策 | 第47-53页 |
6.1 调整治违工作思路 | 第47-49页 |
6.1.1 加强规划编制,健全执法监管体系 | 第47页 |
6.1.2 思想高度重视,培养公正执法意识 | 第47-48页 |
6.1.3 落实案件查处,加大查处打击力度 | 第48-49页 |
6.2 完善政策,加强治违制度建设 | 第49-50页 |
6.2.1 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和法规体系 | 第49页 |
6.2.2 实行倒查机制和告诫约谈机制 | 第49页 |
6.2.3 完善台账和保证承诺制度 | 第49-50页 |
6.3 完善治违工作机制 | 第50-51页 |
6.3.1 建立治违联运和共同责任机制 | 第50页 |
6.3.2 建立执法长效管理和问责机制 | 第50-51页 |
6.4 创新治违工作方法 | 第51-53页 |
6.4.1 继续加大宣传力度,营造治违强大声势 | 第51页 |
6.4.2 发挥媒体监督作用,拓宽投诉举报渠道 | 第51-52页 |
6.4.3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,充分吸纳民众意见 | 第52-53页 |
第7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53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