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主要符号和缩略语说明 | 第9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2页 |
资料与方法 | 第12-16页 |
1.研究对象 | 第12-14页 |
1.1 入组标准 | 第12页 |
1.2 排除标准 | 第12-13页 |
1.3 一般资料 | 第13-14页 |
2.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2.1 对照组治疗方法 | 第14页 |
2.2 治疗组治疗方法 | 第14页 |
3.疗效评定及数据收集 | 第14-15页 |
3.1 疗效评定 | 第14-15页 |
3.1.1 肌电图检测 | 第15页 |
3.1.2 MCV检测 | 第15页 |
3.2 数据收集 | 第15页 |
4.统计学分析 | 第15-16页 |
结果 | 第16-22页 |
1.肌电图比较 | 第16-19页 |
1.1 插入性电活动情况比较 | 第16页 |
1.2 自发电位情况比较 | 第16-18页 |
1.3 轻收缩MUAP情况比较 | 第18页 |
1.4 重收缩MUAP情况比较 | 第18-19页 |
2.MCV与 CMAP波幅比较 | 第19-22页 |
讨论 | 第22-34页 |
1.PNI与神经纤维再生 | 第22-24页 |
1.1 PNI后的变化 | 第22-23页 |
1.2 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因素 | 第23-24页 |
2.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其与PNI的关系 | 第24-30页 |
2.1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原理及优势 | 第25-26页 |
2.2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促进神经再生的原理 | 第26-30页 |
2.2.1 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效应对神经纤维再生微环境的调节作用 | 第27-28页 |
2.2.2 肌电生物反馈肌肉刺激作用对受损神经恢复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3.PNI的针刺肌电图结果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1 PNI的针刺肌电图表现 | 第30-31页 |
3.2 结果分析 | 第31-34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34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| 第45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