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6-4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6-20页 |
1.2 望远镜失调误差校正技术研究现状 | 第20-34页 |
1.2.1 直接波前探测方法 | 第20-25页 |
1.2.2 基于图像的波前探测方法 | 第25-29页 |
1.2.3 基于像清晰度函数的失调误差校正方法 | 第29-34页 |
1.3 望远镜欠采样成像原理及处理方法 | 第34-40页 |
1.3.1 望远镜欠采样成像原理 | 第34-39页 |
1.3.2 欠采样成像的处理方法 | 第39-40页 |
1.4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40-41页 |
1.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41-44页 |
第2章 矢量波像差理论 | 第44-60页 |
2.1 标量波像差理论 | 第44-45页 |
2.2 光学系统波像差 | 第45-47页 |
2.3 光学系统的三阶波像差 | 第47-49页 |
2.4 矢量波像差理论 | 第49-58页 |
2.4.1 共轴系统的矢量波像差理论 | 第49-52页 |
2.4.2 失调系统的矢量波像差理论 | 第52-5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3章 基于像清晰度函数的失调误差校正方法分析 | 第60-88页 |
3.1 共轴两反望远镜失调误差定义 | 第60-61页 |
3.2 基于像清晰度函数的望远镜失调误差校正方法 | 第61-63页 |
3.3 影响算法收敛性及收敛速度的因素分析 | 第63-87页 |
3.3.1 扰动变量δu对算法收敛性和收敛速度的影响 | 第65-79页 |
3.3.2 增益系数γ对算法收敛性和收敛速度的影响 | 第79-82页 |
3.3.3 窗口尺寸n_0对算法收敛性和收敛速度的影响 | 第82-8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4章 望远镜失调误差校正技术的仿真研究 | 第88-110页 |
4.1 仿真系统介绍 | 第88-94页 |
4.2 失调误差校正方法的仿真分析 | 第94-107页 |
4.2.1 基于均方根半径的校正过程 | 第94-99页 |
4.2.2 基于均方根半径绝对误差的校正过程 | 第99-102页 |
4.2.3 基于均方根半径相对误差的校正过程 | 第102-106页 |
4.2.4 三种像质评价函数校正结果比较 | 第106-107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107-110页 |
第5章 多视场成像的目标提取与视场匹配算法研究 | 第110-138页 |
5.1 多视场成像仿真 | 第110-113页 |
5.2 图像分割方法 | 第113-124页 |
5.2.1 最大类间方差法图像分割 | 第113-116页 |
5.2.2 最大熵法图像分割 | 第116-118页 |
5.2.3 图像分割效果评价指标 | 第118-119页 |
5.2.4 遗传算法与最大熵结合的图像分割方法(GA-entropy) | 第119-122页 |
5.2.5 基于GA和SPGD算法的图像分割(GA-SPGD-entropy) | 第122-124页 |
5.3 目标提取 | 第124-136页 |
5.3.1 无噪声图像的目标提取 | 第125-127页 |
5.3.2 噪声图像的目标提取 | 第127-13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36-138页 |
第6章 望远镜失调误差校正技术的实验研究 | 第138-152页 |
6.1 实验系统 | 第138-140页 |
6.2 实验系统失调误差在线校正 | 第140-150页 |
6.2.1 轴上视场校正 | 第140-145页 |
6.2.2 基于零彗差点的多视场校正 | 第145-147页 |
6.2.3 基于光斑位置不变的多视场校正 | 第147-150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50-152页 |
第7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52-156页 |
7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2-154页 |
7.2 论文创新点 | 第154页 |
7.3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54-1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6-164页 |
致谢 | 第164-166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