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 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 
| 一、绪论 | 第10-22页 | 
| 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 
| 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 
| 1、理论意义 | 第11-12页 | 
| 2、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 
| (三)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2-17页 | 
| 1、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2-15页 | 
| 2、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5-16页 | 
| 3、现有研究的总体述评 | 第16-17页 | 
| (四)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 
| 1、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 
| 2、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 
| (五)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 
| 1、人口老龄化 | 第18页 | 
| 2、农村老年人 | 第18页 | 
| 3、儿媳养老 | 第18-19页 | 
| 4、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 | 第19-20页 | 
| (六) 理论依据 | 第20-22页 | 
| 1、社会性别理论 | 第20页 | 
| 2、角色理论 | 第20-21页 | 
| 3、社会交换理论 | 第21-22页 | 
| 二、D村老年人家庭养老的具体方式 | 第22-34页 | 
| (一) 对D村的介绍 | 第22-24页 | 
| 1、经济收入 | 第22-23页 | 
| 2、D村主要的文化、习俗 | 第23-24页 | 
| (二) 对访谈对象的描述 | 第24-30页 | 
| 1、被访老年人的年龄分布 | 第28页 | 
| 2、被访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 | 第28-29页 | 
| 3、被访老年人的职业 | 第29页 | 
| 4、被访老年人的儿女数量及配偶 | 第29页 | 
| 5、被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 | 第29页 | 
| 6、被访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| 第29-30页 | 
| (三) D村老年人家庭养老的具体方式 | 第30-34页 | 
| 1、轮流养老 | 第30-31页 | 
| 2、独子不分家 | 第31页 | 
| 3、其他家庭养老方式 | 第31-34页 | 
| 三、农村儿媳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 | 第34-40页 | 
| (一) 经济供养严重不足 | 第34-36页 | 
| (二) 日常生活照料内容过于单一 | 第36页 | 
| (三) 极少提供精神供养 | 第36-37页 | 
| (四) 易情绪化对待弱势老人 | 第37-39页 | 
| (五) 儿媳易将养老成本化 | 第39-40页 | 
| 四、农村儿媳养老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40-48页 | 
| (一) 农村经济欠发展,家庭收入不高 | 第40-41页 | 
| 1、农村家庭收入渠道比较少,收入水平低 | 第40页 | 
| 2、家庭开销逐渐增大,经济重心下移 | 第40-41页 | 
| (二) 村民价值观发生改变,家庭“孝文化”逐渐缺失 | 第41-43页 | 
| 1、本体性价值的逐渐丧失,社会性价值独大 | 第41-42页 | 
| 2、“孝文化”逐渐缺失,子女孝行退化 | 第42-43页 | 
| (三) 儿媳——公婆个人因素影响养老质量 | 第43-48页 | 
| 1、儿媳的家庭权力影响老人的家庭养老质量 | 第43-44页 | 
| 2、老年人对待儿媳的态度和行为影响自身养老质量 | 第44-48页 | 
| 五、提高农村儿媳养老质量的对策建议 | 第48-54页 | 
| (一) 发展农村经济,提高家庭经济收入 | 第48-49页 | 
| 1、依托相关农业技术部门,培养“新型职业农民” | 第48-49页 | 
| 2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,鼓励农村青年群体返乡创业 | 第49页 | 
| (二) 加强“孝文化”教育,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| 第49-51页 | 
| 1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,形成农村孝文化保障机制 | 第50页 | 
| 2、积极发挥社会力量,构建农村“孝德”培养的社会机制 | 第50-51页 | 
| (三) 改善公婆——儿媳的不良家庭关系 | 第51-52页 | 
| 1、引导儿媳和老人建立正确的角色定位 | 第51页 | 
| 2、引导儿子积极发挥“中间调节”作用 | 第51-52页 | 
| (四) 引进社会工作,帮助提高儿媳养老的质量 | 第52-54页 | 
| 1、引进家庭社会工作,帮助解决家庭养老问题 | 第52-53页 | 
| 2、引进老年社会工作,帮助老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| 第53-54页 | 
| 结语 | 第54-55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 
| 附录 | 第59-62页 | 
| 个人简历 | 第62-63页 | 
| 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