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22页 |
(一)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2.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二)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2-19页 |
1.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| 第12-15页 |
2.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| 第15-19页 |
(三)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理论工具 | 第19-20页 |
2.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(四)创新点和重难点 | 第20-21页 |
(五)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21-22页 |
二、空间规划权责体系的基本理论 | 第22-29页 |
(一)空间规划权责体系的相关核心概念 | 第22-23页 |
1.整体性治理的定义 | 第22页 |
2.城市空间规划治理的概念 | 第22页 |
3.空间规划权责体系的定义 | 第22-23页 |
(二)空间规划权责体系的相关理论 | 第23-29页 |
1.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| 第23-24页 |
2.城市空间规划治理的主要内涵 | 第24-28页 |
3.空间规划权责体系的内容 | 第28-29页 |
三、空间规划权责体系的现状及改革成效 | 第29-43页 |
(一)市级政府空间规划权责体系的功能作用 | 第29-32页 |
1.市级政府空间规划权责体系的主要内容 | 第30-31页 |
2.规划权责体系保障空间规划目标和行为的合理性和适应性 | 第31页 |
3.规划权责体系保障规划层级和结构的合理化 | 第31-32页 |
4.规划权责体系规定了权责的界限 | 第32页 |
(二)空间规划整合的改革现状 | 第32-35页 |
1.多项规划融合稳步推进 | 第32-33页 |
2.机构改革助推规划部门整合 | 第33-34页 |
3.确定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| 第34-35页 |
(三)空间规划权责体系顺应改革进行调整 | 第35-40页 |
1.形成具体规划理念内容的整合 | 第36-37页 |
2.形成具体规划部门功能的整合 | 第37-39页 |
3.形成具体规划规范和技术标准的整合 | 第39-40页 |
(四)市级政府空间规划权责体系的优化成效 | 第40-43页 |
1.城市全域规划逐渐发展完善 | 第40-41页 |
2.规划部门功能整合程度加深 | 第41-42页 |
3.规划行政审批的集约化水平提高 | 第42-43页 |
四、空间规划改革中权责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43-51页 |
(一)技术规范不统一导致空间规划权责混乱 | 第43-45页 |
1.基础数据不统一 | 第43-44页 |
2.比例尺地图存在多个标准 | 第44页 |
3.规划服务期限不一 | 第44-45页 |
(二)事权混乱导致规划权责的缺位错位逾位 | 第45-48页 |
1.纵向政府组织的高度“同构” | 第45-46页 |
2.职能部门横向上的权责不清 | 第46-47页 |
3.政府与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结 | 第47-48页 |
(三)权力运作失范导致规划权责落实不到位 | 第48-51页 |
1.政绩缺乏良性发展机制 | 第48页 |
2.不同层级政府权责不对等 | 第48-49页 |
3.规划问责和监督不力导致政府自身频频出现规划违法行为 | 第49-51页 |
五、市级政府空间规划权责体系的理论启示与优化措施 | 第51-62页 |
(一)市级政府空间规划权责体系的理论启示 | 第51-56页 |
1.功能整合有利于权责体系的优化提升 | 第51-52页 |
2.空间规划权责体系要以公共利益为中心统筹发展理念和行为 | 第52-53页 |
3.信息技术助推业务流程和权责体系透明化 | 第53-56页 |
(二)市级政府空间规划权责体系的优化措施 | 第56-62页 |
1.科学有效地配置规划权责 | 第56-58页 |
2.强化政治建设中对规划活动的问责机制 | 第58-59页 |
3.落实强化规划权责约束和监督机制 | 第59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附录 访谈提纲 | 第66-67页 |
个人简历、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