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我国生态修复立法的完善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引言 | 第12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3.2 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2 生态修复立法概述 | 第17-26页 |
2.1 生态修复的概念 | 第17-20页 |
2.1.1 生态修复的概念起源 | 第17-18页 |
2.1.2 生态修复的概念演化 | 第18-19页 |
2.1.3 生态修复的法律界定 | 第19-20页 |
2.2 生态修复与相关概念辨析 | 第20-21页 |
2.2.1 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 | 第20页 |
2.2.2 生态修复与土地复垦 | 第20-21页 |
2.2.3 生态修复与生态重建 | 第21页 |
2.3 生态修复法律关系 | 第21-22页 |
2.3.1 生态修复的主体 | 第21-22页 |
2.3.2 生态修复的客体 | 第22页 |
2.3.3 生态修复的内容 | 第22页 |
2.4 生态修复立法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6页 |
2.4.1 生态正义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4.2 生态安全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4.3 生态秩序理论 | 第24页 |
2.4.4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4-26页 |
3 我国生态修复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6-31页 |
3.1 我国生态修复立法的现状 | 第26-28页 |
3.1.1 国家立法 | 第26-27页 |
3.1.2 地方立法 | 第27-28页 |
3.2 我国生态修复立法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1页 |
3.2.1 立法理念滞后 | 第28-29页 |
3.2.2 法律体系零散 | 第29页 |
3.2.3 生态修复法律关系不明确 | 第29-30页 |
3.2.4 生态修复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 | 第30-31页 |
4 域外生态修复立法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1-35页 |
4.1 域外生态修复立法的现状 | 第31-33页 |
4.1.1 美国的生态修复立法 | 第31-32页 |
4.1.2 澳大利亚的生态修复立法 | 第32页 |
4.1.3 德国的生态修复立法 | 第32-33页 |
4.2 域外生态修复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3-35页 |
4.2.1 重视生态修复立法体系建设 | 第33页 |
4.2.2 完善生态修复资金保障制度 | 第33-34页 |
4.2.3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 | 第34-35页 |
5 我国生态修复立法的完善 | 第35-46页 |
5.1 明确生态修复的立法目的 | 第35页 |
5.2 确立生态修复立法的基本原则 | 第35-37页 |
5.2.1 生态优先原则 | 第35-36页 |
5.2.2 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36页 |
5.2.3 协调发展原则 | 第36页 |
5.2.4 污染者付费、受益者补偿原则 | 第36-37页 |
5.3 构建完善生态修复法律体系 | 第37-39页 |
5.3.1 将生态修复写入宪法 | 第37-38页 |
5.3.2 制定生态修复基本法 | 第38页 |
5.3.3 完善环境基本法及其他相关单行法 | 第38-39页 |
5.3.4 完善地方环境法规及规章 | 第39页 |
5.4 明确生态修复法律关系的内容 | 第39-41页 |
5.4.1 明确生态修复主体 | 第39-40页 |
5.4.2 扩大生态修复客体的范围 | 第40-41页 |
5.4.3 明确生态修复的权利义务 | 第41页 |
5.5 健全配套的生态修复法律制度 | 第41-46页 |
5.5.1 健全生态修复规划制度 | 第41-42页 |
5.5.2 设定生态修复公众参与制度 | 第42页 |
5.5.3 完善生态修复资金保障制度 | 第42-43页 |
5.5.4 建立生态修复激励制度 | 第43-44页 |
5.5.5 明确生态修复法律责任制度 | 第44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后记 | 第51-5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