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空间管控研究--以和林格尔县为例
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17页 |
1.3.1 村土地利用规划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1.3.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5-16页 |
1.3.3 土地利用空间管控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1.4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7-19页 |
1.4.1 系统理论 | 第17-18页 |
1.4.2 区位理论 | 第18页 |
1.4.3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| 第18页 |
1.4.4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| 第18页 |
1.4.5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的主要内容、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5.3 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2 研究区概况 | 第21-24页 |
2.1 自然环境条件 | 第21-22页 |
2.2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2页 |
2.3 土地利用现状 | 第22-24页 |
2.3.1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特征 | 第22-23页 |
2.3.2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 | 第23-24页 |
3 村庄发展类型研究 | 第24-34页 |
3.1 层次聚类分析法分类 | 第24-29页 |
3.1.1 分类指标的选取 | 第24-25页 |
3.1.2 指标赋值及标准化 | 第25-27页 |
3.1.3 层次聚类分析法分类结果 | 第27-29页 |
3.2 村庄分类结果修正 | 第29-30页 |
3.3 村庄分类结果的确定 | 第30-31页 |
3.4 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导向 | 第31-34页 |
4 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| 第34-44页 |
4.1 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原则 | 第34页 |
4.2 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 | 第34-35页 |
4.3 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导向 | 第35-38页 |
4.3.1 产业发展型村庄 | 第35-36页 |
4.3.2 城郊融合型村庄 | 第36页 |
4.3.3 交通枢纽型村庄 | 第36页 |
4.3.4 农业主导型村庄 | 第36-37页 |
4.3.5 休闲观光旅游型村庄 | 第37页 |
4.3.6 拆迁归并型村庄 | 第37-38页 |
4.4 典型村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| 第38-44页 |
4.4.1 有关模型参数的预测 | 第38-39页 |
4.4.2 设置决策变量 | 第39页 |
4.4.3 目标函数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4.4.4 约束条件的选取 | 第40-42页 |
4.4.5 优化结果分析 | 第42-44页 |
5 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空间管控研究 | 第44-58页 |
5.1 村庄土地利用空间管控原则 | 第44-45页 |
5.2 村庄土地利用空间管控方法 | 第45-54页 |
5.2.1 .构建“三生三线”统筹管控体系 | 第45页 |
5.2.2 构建“三生空间”管控 | 第45-49页 |
5.2.3 划定“三线”管控 | 第49-51页 |
5.2.4 分级细化管控 | 第51-54页 |
5.3 不同类型村庄土地利用空间管控导向 | 第54-56页 |
5.4 典型村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布局 | 第56-58页 |
5.4.1 典型村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依据 | 第56页 |
5.4.2 典型村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结果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4.3 典型村庄“三生”空间布局优化结果 | 第57-58页 |
6 结论与讨论 | 第58-60页 |
6.1 结论 | 第58-59页 |
6.2 讨论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