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他者”的眼光--迪斯尼动画电影《花木兰》中国元素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6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0-15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2 论文结构 | 第17页 |
1.4 创新之处 | 第17-19页 |
2 他者含义的分析与界定 | 第19-25页 |
2.1 “他者”含义的哲学基础 | 第19-20页 |
2.2 后结构主义中的“他者” | 第20-21页 |
2.3 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中的“他者” | 第21-23页 |
2.4 “他者”眼光的内涵 | 第23-25页 |
3 中国元素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| 第25-28页 |
3.1 中国元素的含义与组成 | 第25页 |
3.2 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表现形式 | 第25-28页 |
4 迪斯尼对中国元素的误读与转换 | 第28-49页 |
4.1 迪斯尼对中国元素的误读 | 第28-34页 |
4.1.1 何谓文化误读 | 第28-29页 |
4.1.2 迪斯尼对表层中国元素的误读 | 第29-31页 |
4.1.3 迪斯尼对深层中国元素的误读 | 第31-34页 |
4.2 他者眼光下木兰故事的转换与变形 | 第34-46页 |
4.2.1 木兰故事的原型——《木兰辞》 | 第34-36页 |
4.2.2 文化转换的含义 | 第36-37页 |
4.2.3 叙事结构与内容的转换 | 第37-40页 |
4.2.4 人物形象的转换 | 第40-42页 |
4.2.5 故事语境与语言风格的转换 | 第42-43页 |
4.2.6 故事主题与价值观的转换 | 第43-46页 |
4.3 看待文化误读与转换现象的原则 | 第46-49页 |
4.3.1 尊重文化差异,追求“视域融合” | 第46-47页 |
4.3.2 避免刻板印象,实现文化宽容 | 第47-49页 |
5 迪斯尼影片《花木兰》中国元素的意义重估 | 第49-52页 |
5.1 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| 第49-50页 |
5.2 从“他者”视角进行自我反思 | 第50-52页 |
6 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8页 |
后记 | 第58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