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7页 |
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7-2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1-36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| 第21-23页 |
1.2 高峰值功率高光束质量固体激光放大技术发展概况 | 第23-32页 |
1.2.1 超短脉冲种子源及放大技术发展现状 | 第23-27页 |
1.2.2 基于固体增益介质的热管理及补偿技术发展情况 | 第27-32页 |
1.3 论文主要内容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| 第32-36页 |
1.3.1 论文主要内容 | 第32-34页 |
1.3.2 研究成果 | 第34-35页 |
1.3.3 论文创新点 | 第35-36页 |
第二章 Nd:YAG和Nd:YVO_4晶体热效应及仿真 | 第36-57页 |
2.1 引言 | 第36-38页 |
2.2 Nd:YAG的热效应及补偿方法 | 第38-42页 |
2.2.1 Nd:YAG的折射率分布 | 第38-40页 |
2.2.2 Nd:YAG的热效应及补偿 | 第40-42页 |
2.3 Nd:YVO4的热效应仿真及实验探究 | 第42-49页 |
2.3.1 端面泵浦Nd:YVO_4的热分布仿真 | 第43-48页 |
2.3.2 基于仿真指导的端泵热效应实验探究 | 第48-49页 |
2.4 关于球差的计算与仿真 | 第49-55页 |
2.4.1 温度梯度分布导致的球差的计算 | 第50-52页 |
2.4.2 球差在自由空间的演化及仿真 | 第52-55页 |
2.5 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三章 腔内自再现模的光束质量演化原理及实验验证 | 第57-86页 |
3.1 引言 | 第57页 |
3.2 光束质量的评价方法 | 第57-60页 |
3.2.1 M~2因子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| 第57-59页 |
3.2.2 影响M~2因子的主要因素 | 第59-60页 |
3.3 腔内自再现模的光束质量演化的一般性原理 | 第60-62页 |
3.4 腔内自再现模的光束质量演化的仿真计算 | 第62-73页 |
3.4.1 无源共焦腔的仿真计算 | 第62-65页 |
3.4.2 内含畸变热透镜的对称平平稳定腔的仿真计算 | 第65-69页 |
3.4.3 内含畸变热透镜的非对称平平稳定腔的仿真计算 | 第69-73页 |
3.5 腔内自再现模的光束质量演化的实验验证 | 第73-85页 |
3.5.1 测量腔内光束传播的一般性方法 | 第73-76页 |
3.5.2 对称腔和非对称腔内光束传播特性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 | 第76-78页 |
3.5.3 对称腔和非对称腔内光束传播特性的实验结果 | 第78-85页 |
3.6 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四章 球差补偿的多级放大验证及混合放大系统设计 | 第86-114页 |
4.1 引言 | 第86-87页 |
4.2 泵浦特性相同的增益介质作为激光振荡器和放大器的激光系统 | 第87-95页 |
4.2.1 MOPA系统中光束质量管理一般性原理 | 第87页 |
4.2.2 振荡器和单级放大器系统的光束质量管理 | 第87-92页 |
4.2.3 振荡器和多级放大器系统的光束质量管理 | 第92-95页 |
4.3 混合放大系统的设计及光束质量管理 | 第95-112页 |
4.3.1 实验装置及种子源与放大级的选取 | 第96-101页 |
4.3.2 混合放大过程中的LID避免及功率优化 | 第101-109页 |
4.3.3 混合放大器的光束质量管理 | 第109-111页 |
4.3.4 混合放大器的脉宽展宽研究 | 第111-112页 |
4.4 小结 | 第112-114页 |
第五章 基于高光束质量高峰值功率激光放大器的二倍频和四倍频研究 | 第114-124页 |
5.1 引言 | 第114页 |
5.2 激光二倍频的相关实验研究 | 第114-120页 |
5.2.1 二次谐波产生的倍频效率的研究 | 第115-118页 |
5.2.2 二倍频光束质量的研究 | 第118-120页 |
5.3 四次谐波产生的相关实验研究 | 第120-123页 |
5.4 小结 | 第123-124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24-127页 |
6.1 工作总结 | 第124-125页 |
6.2 工作展望 | 第125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37页 |
作者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37-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