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6页 |
1.1 紫杉醇简介 | 第14-18页 |
1.1.1 发现及研究历史 | 第14-15页 |
1.1.2 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| 第15页 |
1.1.3 应用现状及不良反应 | 第15页 |
1.1.4 紫杉醇新剂型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1.2 纳米混悬剂的概述 | 第18-24页 |
1.2.1 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2.2 纳米混悬剂的给药途径 | 第20-22页 |
1.2.3 纳米混悬剂的优势 | 第22-23页 |
1.2.4 纳米混悬剂的研究近况 | 第23-24页 |
1.3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24页 |
1.4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苯丙氨酸聚天冬氨酸的合成与表征 | 第26-34页 |
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26-27页 |
2.1.1 材料 | 第26页 |
2.1.2 仪器 | 第26-27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2.1 天冬氨酸苄酯NCA(BLA-NCA)的制备 | 第27页 |
2.2.2 苯丙氨酸NCA(Phe-NCA)的制备 | 第27页 |
2.2.3 聚苯丙氨酸-聚天冬氨酸嵌段共聚物的(PPA-PAA)的制备 | 第27-28页 |
2.2.4 产物表征 | 第28页 |
2.3 实验结果 | 第28-33页 |
2.3.1 反应流程图 | 第28-29页 |
2.3.2 红外表征 | 第29-31页 |
2.3.3 核磁表征 | 第31-33页 |
2.4 讨论 | 第33页 |
2.5 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处方前研究 | 第34-40页 |
3.1 材料与仪器 | 第34页 |
3.1.1 材料 | 第34页 |
3.1.2 仪器 | 第34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4-36页 |
3.2.1 检测波长的选择 | 第34页 |
3.2.2 色谱条件 | 第34页 |
3.2.3 系统适用性实验 | 第34-35页 |
3.2.4 紫杉醇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35页 |
3.2.5 精密度试验 | 第35页 |
3.2.6 方法回收率试验 | 第35页 |
3.2.7 加样回收率试验 | 第35页 |
3.2.8 样品稳定性试验 | 第35-36页 |
3.3 实验结果 | 第36-39页 |
3.3.1 检测波长的选择 | 第36页 |
3.3.2 系统适用性实验 | 第36-37页 |
3.3.3 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37页 |
3.3.4 精密度试验 | 第37-38页 |
3.3.5 方法回收率实验 | 第38页 |
3.3.6 加样回收率实验 | 第38页 |
3.3.7 样品稳定性实验 | 第38-39页 |
3.4 讨论 | 第39页 |
3.5 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及处方优化 | 第40-52页 |
4.1 材料与仪器 | 第40页 |
4.1.1 材料 | 第40页 |
4.1.2 仪器 | 第40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40-43页 |
4.2.1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制备方法筛选 | 第40-41页 |
4.2.2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制备工艺筛选 | 第41页 |
4.2.3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处方筛选 | 第41-42页 |
4.2.4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| 第42-43页 |
4.3 实验结果 | 第43-49页 |
4.3.1 制备方法的筛选 | 第43页 |
4.3.2 制备工艺的筛选 | 第43-45页 |
4.3.3 处方的筛选 | 第45-47页 |
4.3.4 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 | 第47-48页 |
4.3.5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| 第48页 |
4.3.6 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| 第48-49页 |
4.4 讨论 | 第49-50页 |
4.5 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五章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剂学性质研究 | 第52-62页 |
5.1 材料与仪器 | 第52页 |
5.1.1 材料 | 第52页 |
5.1.2 仪器 | 第52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52-54页 |
5.2.1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测定 | 第52页 |
5.2.2 透射电镜(TEM)形态观察 | 第52页 |
5.2.3 扫描电镜(SEM)形态观察 | 第52-53页 |
5.2.4 X-射线粉末衍射测定 | 第53页 |
5.2.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| 第53页 |
5.2.6 体外溶出度测定 | 第53页 |
5.2.7 纳米混悬剂的稳定性研究 | 第53-54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54-59页 |
5.3.1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测定 | 第54-55页 |
5.3.2 纳米晶体的形态观察 | 第55-56页 |
5.3.3 纳米晶体的X射线衍射测定 | 第56页 |
5.3.4 纳米晶体的DSC测定 | 第56-57页 |
5.3.5 体外溶出度测定 | 第57-58页 |
5.3.6 稀释稳定性 | 第58页 |
5.3.7 储存稳定性 | 第58-59页 |
5.4 讨论 | 第59-60页 |
5.5 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六章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| 第62-74页 |
6.1 仪器与试药 | 第62页 |
6.1.1 仪器 | 第62页 |
6.1.2 主要试剂 | 第62页 |
6.1.3 实验动物 | 第62页 |
6.2 实验方法 | 第62-65页 |
6.2.1 溶液的配制 | 第62-63页 |
6.2.2 样品处理 | 第63页 |
6.2.3 液相方法学的建立 | 第63-65页 |
6.2.4 样品采集 | 第65页 |
6.3 实验结果 | 第65-72页 |
6.3.1 专属性考察 | 第65-67页 |
6.3.2 定量限的测定 | 第67页 |
6.3.3 线性范围 | 第67-68页 |
6.3.4 精密度与提取回收率 | 第68-69页 |
6.3.5 稳定性考察 | 第69页 |
6.3.6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69-70页 |
6.3.7 小鼠体内组织分布 | 第70-72页 |
6.4 讨论 | 第72-73页 |
6.5 小结 | 第73-74页 |
全文总结 | 第74-76页 |
本论文创新点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7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