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业工程论文--农业动力、农村能源论文--生物能(生物质能)的应用论文

生物炭微观解剖结构表征及理化性质研究

摘要第10-11页
Abstract第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8页
    1.1 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生物质废弃物主要来源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国内外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1.2 生物炭研究现状第1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生物炭的起源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生物炭的定义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生物炭的结构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生物炭的性质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生物炭的分类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生物炭的应用第24-26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6-28页
第二章 原料种类、炭化工艺参数对生物炭形貌结构特征的影响第28-50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8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验设计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试验材料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生物炭的制备方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生物炭微观结构的表征方法第30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30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不同原料种类、炭化工艺参数制备生物炭外观形貌的特征第30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双子叶植物基生物炭的微观解剖结构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禾本科植物基生物炭的微观结构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裸子植物基生物炭的微观结构第44-47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47-48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48-50页
第三章 原料种类、炭化工艺参数对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第50-84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0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验材料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生物炭的制备方法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生物质化学组成分析方法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生物炭基础性质的表征方法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数据分析第54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54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生物质原料的化学组成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不同生物质原料种类、炭化工艺参数制备生物炭的产炭率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不同生物质来源、炭化工艺制备生物炭的工业分析第57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不同生物质来源、炭化工艺制备生物炭的酸碱度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不同生物质来源、炭化工艺制备生物炭的元素组成第67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不同生物质来源、炭化工艺制备生物炭的速效养分第74-78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78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生物炭的产炭率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生物炭的酸碱度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生物炭的元素组成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生物炭的养分含量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综合讨论第80-82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82-84页
第四章 原料种类、炭化工艺参数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第84-9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84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方法第84-85页
    4.3 生物炭的稳定性评价第85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H/C、O/C摩尔比评价生物炭的芳香性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O/Corg摩尔比评价生物炭稳定性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H/C摩尔比评价生物炭稳定性第88-93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93-94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94-96页
第五章 原料种类、炭化工艺参数对生物炭安全性的影响第96-112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96-97页
    5.2 材料与方法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试验材料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生物炭的制备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生物炭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(PAHs)含量的测定方法第97-99页
    5.3 生物炭的安全性评价第9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生物炭中重金属含量与生物炭的安全性第99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生物炭中多环芳烃(PAHs)含量与生物炭的安全性第104-110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110-111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111-112页
第六章 研究结论第112-114页
参考文献第114-122页
附录第122-175页
致谢第175-176页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76页

论文共1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简单芽孢杆菌Sneb545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的机理研究
下一篇:Probabilistic Load Flow Evaluation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Operation and Contro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