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8-1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9-39页 |
1.1 癌症及癌症治疗的简介 | 第19-20页 |
1.2 纳米载药体系 | 第20-31页 |
1.2.1 纳米粒子的可控释放 | 第22-23页 |
1.2.1.1 缓释 | 第22页 |
1.2.1.2 环境响应性释放 | 第22-23页 |
1.2.2 纳米粒子靶向给药 | 第23-30页 |
1.2.2.1 体外递送 | 第24-26页 |
1.2.2.2 体内运输 | 第26-30页 |
1.2.3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设计 | 第30-31页 |
1.2.3.1 材料组成 | 第30页 |
1.2.3.2 纳米粒子的大小与形状 | 第30页 |
1.2.3.3 表面电荷 | 第30-31页 |
1.2.3.4 靶向配体 | 第31页 |
1.3 肿瘤的耐药性 | 第31-35页 |
1.3.1 细胞层面上产生多药耐药性 | 第31-33页 |
1.3.2 顺铂耐药机理 | 第33页 |
1.3.3 纳米粒子治疗多药耐药性的策略 | 第33-35页 |
1.4 基于维生素E抗癌药纳米药物 | 第35-37页 |
1.4.1 基于TOS的纳米粒子用于抗癌药物的运输 | 第36-37页 |
1.4.2 基于TOS的前药的纳米药物 | 第37页 |
1.5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37-39页 |
第二章 还原性响应载药纳米体系用于治疗耐药性肿瘤 | 第39-85页 |
2.1 引言 | 第39页 |
2.2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| 第39-41页 |
2.2.1 实验材料 | 第39-41页 |
2.2.2 实验仪器 | 第41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41-53页 |
2.3.1 高分子载体和前药的合成及表征方法 | 第41-44页 |
2.3.1.1 前药Pt-VE(CV)的合成及表征方法 | 第41-42页 |
2.3.1.2 含二硫键两亲性高分子载体PSSV的合成及表征方法 | 第42-43页 |
2.3.1.3 不含二硫键两亲性高分子载体PCCV的合成及表征方法 | 第43-44页 |
2.3.2 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44-45页 |
2.3.2.1 空载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44页 |
2.3.2.2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44-45页 |
2.3.2.3 含荧光素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45页 |
2.3.3 纳米粒子的表征 | 第45-46页 |
2.3.3.1 纳米粒子的粒径 | 第45页 |
2.3.3.2 纳米粒子的电荷 | 第45页 |
2.3.3.3 纳米粒子的形态 | 第45-46页 |
2.3.4 纳米载药粒子体外性质研究 | 第46-47页 |
2.3.4.1 纳米粒子的载药量的测定 | 第46页 |
2.3.4.2 纳米载药粒子体外释放模拟实验 | 第46-47页 |
2.3.5 纳米粒子细胞生物学评价 | 第47-51页 |
2.3.5.1 细胞培养 | 第47页 |
2.3.5.2 细胞内吞 | 第47-48页 |
2.3.5.3 纳米粒子对不同细胞的细胞毒性 | 第48页 |
2.3.5.4 细胞内吞途径的研究 | 第48-49页 |
2.3.5.5 细胞凋亡 | 第49页 |
2.3.5.6 细胞周期 | 第49页 |
2.3.5.7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测定 | 第49-50页 |
2.3.5.8 纳米粒子与溶酶体共定位的研究 | 第50页 |
2.3.5.9 纳米粒子与线粒体共定位的研究 | 第50页 |
2.3.5.10 胞内ATP含量测定 | 第50页 |
2.3.5.11 胞内ROS含量测定 | 第50-51页 |
2.3.5.12 细胞中谷胱甘肽含量GSH和GSSG的测定 | 第51页 |
2.3.5.13 细胞DNA上铂含量测定 | 第51页 |
2.3.6 纳米粒子活体评价 | 第51-53页 |
2.3.6.1 纳米粒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| 第51-52页 |
2.3.6.2 纳米粒子在生物体内的循环情况 | 第52页 |
2.3.6.3 纳米粒子对肿瘤抑制效果的实验 | 第52-53页 |
2.4 结果分析 | 第53-83页 |
2.4.1 高分子药物纳米载体和前药的表征 | 第53-56页 |
2.4.1.1 前药CV的表征 | 第53-55页 |
2.4.1.2 含二硫键的两亲性高分子载药体PSSV的表征 | 第55页 |
2.4.1.3 不含二硫键的两亲性高分子载药体PCCV的表征 | 第55-56页 |
2.4.2 纳米粒子的表征 | 第56-59页 |
2.4.2.1 纳米粒子的粒径 | 第56-58页 |
2.4.2.2 纳米粒子载药量 | 第58-59页 |
2.4.3 纳米载药粒子体外性质研究 | 第59-61页 |
2.4.3.1 载药纳米粒子体外释放模拟实验 | 第59-61页 |
2.4.4 纳米粒子细胞生物学评价 | 第61-78页 |
2.4.4.1 纳米粒子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 | 第61-62页 |
2.4.4.2 纳米粒子对正常细胞与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 | 第62-64页 |
2.4.4.3 顺铂加谷胱甘肽的对细胞毒性 | 第64页 |
2.4.4.4 细胞内吞 | 第64-66页 |
2.4.4.5 细胞内吞途径的研究 | 第66-68页 |
2.4.4.6 细胞凋亡 | 第68-70页 |
2.4.4.7 细胞周期 | 第70-72页 |
2.4.4.8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测定 | 第72-73页 |
2.4.4.9 胞内ATP含量测定 | 第73-74页 |
2.4.4.10 胞内ROS含量测定 | 第74-75页 |
2.4.4.11 细胞中谷胱甘肽含量GSH和GSSG的测定 | 第75-78页 |
2.4.4.12 细胞DNA上铂含量测定 | 第78页 |
2.4.5 纳米粒子肿瘤响应性活体评价 | 第78-83页 |
2.4.5.1 纳米粒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| 第78-80页 |
2.4.5.2 纳米粒子在生物体内的循环情况 | 第80-81页 |
2.4.5.3 抑瘤实验 | 第81-83页 |
2.5 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三章 纳米粒子载药体系抗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| 第85-105页 |
3.1 引言 | 第85页 |
3.2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| 第85-86页 |
3.2.1 实验材料 | 第85-86页 |
3.2.2 实验仪器 | 第86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86-88页 |
3.3.1 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86页 |
3.3.1.1 空载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86页 |
3.3.1.2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86页 |
3.3.1.3 含荧光素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86页 |
3.3.2 纳米粒子的表征 | 第86-87页 |
3.3.3 纳米粒子的生物学评价 | 第87页 |
3.3.3.1 细胞毒性实验 | 第87页 |
3.3.3.2 细胞周期实验 | 第87页 |
3.3.3.3 细胞凋亡实验 | 第87页 |
3.3.3.4 线粒体膜电位实验 | 第87页 |
3.3.3.5 纳米粒子与溶酶体共定位的研究 | 第87页 |
3.3.3.6 纳米粒子与线粒体共定位的研究 | 第87页 |
3.3.4 纳米粒子活体评价 | 第87-88页 |
3.3.4.1 血液加速清除现象研究 | 第87-88页 |
3.3.4.2 抑瘤实验 | 第88页 |
3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88-103页 |
3.4.1 载体与前药的表征 | 第88-89页 |
3.4.2 纳米粒子表征 | 第89-90页 |
3.4.3 细胞毒性实验 | 第90-103页 |
3.4.3.1 联合给药的协同作用研究 | 第90-91页 |
3.4.3.2 多重载药纳米粒子细胞毒性实验 | 第91-94页 |
3.4.3.3 细胞凋亡实验 | 第94-95页 |
3.4.3.4 细胞周期实验 | 第95-96页 |
3.4.3.5 细胞溶酶体、线粒体共定位实验 | 第96-97页 |
3.4.3.6 线粒体膜电位实验 | 第97-98页 |
3.4.3.7 血液加速清除现象的研究 | 第98-100页 |
3.4.3.8 抑瘤实验 | 第100-103页 |
3.5 小结 | 第103-105页 |
第四章 总结 | 第105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-121页 |
研究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文章 | 第121-123页 |
作者和导师简介 | 第123-124页 |
附件 | 第124-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