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全域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旅游目的地品牌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2.3 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3-14页 |
1.3.1 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4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可能实现的创新之处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.2 可能实现的创新之处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6-25页 |
2.1 全域旅游相关理论与发展概述 | 第16-18页 |
2.1.1 全域旅游战略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| 第16-17页 |
2.1.2 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| 第17页 |
2.1.3 吉林省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| 第17-18页 |
2.2 旅游目的地品牌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8-22页 |
2.2.1 品牌概念的界定 | 第18-19页 |
2.2.2 旅游目的地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2.2.3 旅游目的地品牌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2.2.4 旅游目的地品牌的作用和特征 | 第21-22页 |
2.3 品牌定位相关理论概述 | 第22-25页 |
2.3.1 品牌定位概念的提出 | 第22-23页 |
2.3.2 品牌定位的原则 | 第23-24页 |
2.3.3 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长白山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及营销环境分析 | 第25-33页 |
3.1 长白山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概述 | 第25页 |
3.2 长白山旅游目的地宏观环境PEST分析 | 第25-28页 |
3.2.1 政策环境 | 第26页 |
3.2.2 经济环境 | 第26-27页 |
3.2.3 社会环境 | 第27-28页 |
3.2.4 技术环境 | 第28页 |
3.3 长白山旅游目的地微观环境SWOT分析 | 第28-33页 |
3.3.1 优势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3.2 劣势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3.3 市场机会分析 | 第31页 |
3.3.4 市场威胁分析 | 第31-33页 |
第4章 长白山旅游目的地游客消费情况市场调查与分析 | 第33-49页 |
4.1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| 第33-36页 |
4.1.1 调查目标与调查内容 | 第33-35页 |
4.1.2 调查的实施与数据采集 | 第35-36页 |
4.2 数据分析与结果 | 第36-49页 |
4.2.1 长白山旅游目的地游客总体消费情况调查分析结果 | 第36-39页 |
4.2.2 长白山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系统现状评价与偏好调查 | 第39-41页 |
4.2.3 长白山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感知与品牌定位分析 | 第41-49页 |
第5章 长白山旅游目的地品牌再定位 | 第49-57页 |
5.1 长白山旅游目的地品牌再定位总体思路 | 第49页 |
5.2 白山旅游目的地市场细分与市场开发策略 | 第49-51页 |
5.2.1 东北市场 | 第49-50页 |
5.2.2 华北市场 | 第50页 |
5.2.3 长三角、珠三角 | 第50-51页 |
5.2.4 海外市场 | 第51页 |
5.3 长白山旅游目的地目标市场确定及客源地建设 | 第51-52页 |
5.3.1 近期主要目标市场 | 第51-52页 |
5.3.2 客源地建设 | 第52页 |
5.4 长白山旅游目的地品牌再定位实施建议 | 第52-55页 |
5.4.1 中华十大名山品牌形象标识与口号比较 | 第52-54页 |
5.4.2 长白山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标志与品牌传播口号建议 | 第54-55页 |
5.5 全域旅游视阈下长白山旅游目的地品牌再定位实施保障 | 第55-57页 |
5.5.1 政策制度保障 | 第55页 |
5.5.2 金融财政保障 | 第55-56页 |
5.5.3 人力资源保障 | 第56-57页 |
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57-58页 |
6.2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附件:调查问卷 | 第62-68页 |
后记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