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导论 | 第10-17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三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四、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常见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| 第17-27页 |
第一节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| 第17-24页 |
一、信用风险附加模型(Credit Risk+) | 第17-19页 |
二、KMV模型 | 第19-20页 |
三、信用计量模型(Credit Metrics) | 第20-22页 |
四、信用组合模型(Credit Portfolio View) | 第22-24页 |
第二节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比较分析 | 第24-27页 |
一、各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| 第24-25页 |
二、各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“和萃2016-1”产品介绍 | 第27-49页 |
第一节 产品结构介绍 | 第27-33页 |
一、基本信息 | 第27-29页 |
二、参与机构简介 | 第29-31页 |
三、交易结构 | 第31-32页 |
四、证券结构设计 | 第32-33页 |
第二节 基础资产介绍 | 第33-40页 |
一、基础资产总体信息 | 第33-34页 |
二、基础资产池分布信息 | 第34-38页 |
三、基础资产池预计回收情况 | 第38-40页 |
第三节 产品信用风险分析 | 第40-43页 |
一、产品信用风险来源 | 第40-41页 |
二、产品信用风险影响因素 | 第41-42页 |
三、产品信用风险特征 | 第42-43页 |
第四节 产品现有信用风险防范措施及不足分析 | 第43-49页 |
一、针对资产池的信用风险控制 | 第43-44页 |
二、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控制 | 第44-46页 |
三、信用增级措施的运用 | 第46-47页 |
四、现有信用风险防范措施不足分析 | 第47-49页 |
第三章 修正的KMV模型对产品信用风险的度量 | 第49-60页 |
第一节 对KMV模型的修正及推导 | 第49-53页 |
一、KMV模型的基本思想 | 第49-50页 |
二、KMV模型的修正与推导 | 第50-53页 |
第二节 信用风险的度量与分析 | 第53-60页 |
一、样本数据 | 第53-55页 |
二、产品违约概率的度量 | 第55-57页 |
三、模型度量结果的分析 | 第57-59页 |
四、安全发债规模的确定 | 第59-60页 |
第四章 产品信用风险防范措施的改进 | 第60-65页 |
第一节 基于基础资产的选择 | 第60-62页 |
一、调整基础资产组合结构 | 第60-61页 |
二、适度分散借款人所在行业及地区 | 第61页 |
三、合理预测基础资产现金回收 | 第61-62页 |
第二节 基于交易结构的设定 | 第62-63页 |
一、合理选择参与机构 | 第62页 |
二、优化产品发行规模 | 第62-63页 |
三、提高产品激励机制 | 第63页 |
第三节 基于信用增级方式的运用 | 第63-65页 |
一、增加外部增信措施 | 第63-64页 |
二、外部与内部相结合 | 第64-65页 |
结论和建议 | 第65-68页 |
一、研究结论 | 第65-66页 |
二、研究建议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