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疏水性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构建的超分子研究

摘要第5-9页
ABSTRACT第9-14页
符号说明第15-20页
1 文献综述第20-43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20页
    1.2 固体表面超疏水研究第20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超疏水理论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自然界中超疏水现象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仿生超疏水表面的构筑方法第26-37页
    1.3 超分子自组装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阳离子构筑基元有机硅季铵盐的制备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阴离子构筑基元羧基改性有机硅的制备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超分子自组装的驱动力及其制备方法第39-41页
    1.4 课题的提出、方案及研究意义第41-43页
2 疏水性网状结构长碳链烷基硅树脂(PVRST)的设计、合成与应用研究第43-63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43-44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44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剂与仪器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疏水性网状结构长碳链烷基硅树脂(PVRST)的制备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中间体PVRS的结构表征与物化性能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产物PVRST-A的乳化及其性能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PVRST膜的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PVRST的应用性能第49-50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50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疏水性网状结构长碳链烷基硅树脂(PVRST)的结构表征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中间体PVRS的物化性能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目标产物PVRST树脂乳液的物化性能第51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PVRST的微观膜形貌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PVRST的应用性能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PVRST的疏水性理论分析第59-61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61-63页
3 长碳链烷基苯基硅树脂及纳米SiO_2杂化其硅树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第63-86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63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63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剂与仪器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三维网络交联结构长碳链烷基/苯基硅树脂(HPVISR)的合成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纳米SiO_2杂化长碳链烷基/苯基硅树脂的制备及其所构筑的超疏水织物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产物HPVISR、PHDESR-SiO_2及中间体的结构表征和物化性能测定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HPVISR、PHDESR-SiO_2膜的表面化学组成及形貌观察第68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68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产物HPVISR及中间体的结构表征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产物PHDESR-SiO_2及中间体的结构表征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产物HPVISR、PHDESR-SiO_2的热性能分析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产物及其前体的微观形貌和表面分析第74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产物HPVISR、PHDESR-SiO_2的应用性能第81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产物HPVISR、PHDESR-SiO_2疏水性能理论分析第84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84-86页
4 羧基硅/铵基硅超分子组装、膜微观形貌、机理及应用性能研究第86-131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86-87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87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原料与仪器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阳离子构筑基元的合成第88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阴离子构筑基元的合成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产物及其中间体的结构表征与微观形貌观察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及应用性能研究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超分子热稳定性、XRD分析微观膜形貌观察第94-95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95-12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阳离子构筑基元——RQS-1、RQS-2 的结构表征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阴离子构筑基元——CRS-1、CRS-2、CRS-3 的结构表征第97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CRS-2/SiO_2、CRS-3/SiO_2及超分子D(RQS-1/CRS-2-SiO_2)的XRD分析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CRS-2/SiO_2、CRS-3/SiO_2及超分子D(RQS-1/CRS-2-SiO_2)的热性能分析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超分子应用性能研究第104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RQS-1和CRS-1及其构筑的超分子A(RQS-1/CRS-1)的微观膜形貌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RQS-2和CRS-2及其构筑的超分子B(RQS-2/CRS-2)的微观膜形貌第111-11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CRS-3 及其构筑的超分子C(RQS-1/CRS-3)的微观膜形貌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9 CRS-2/SiO_2及其构筑的超分子D(RQS-1/CRS-2-SiO_2)的微观膜形貌第116-12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0 CRS-3/SiO_2及其构筑的超分子E(CRC-SiO_2)的微观膜形貌第120-12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1 超分子A、B、C、D、E自组装机理研究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2 超分子A、B、C、D、E结构与性能的分析第127-128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128-131页
5 结论第131-134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131-132页
    5.2 创新点第132-134页
致谢第134-135页
参考文献第135-145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第145-146页

论文共14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刺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运动和应激行为调控的分子机制
下一篇:船体结构材料907钢在海水中微生物腐蚀行为及机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