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36页 |
1.1 长余辉发光材料 | 第13-14页 |
1.2 多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| 第14-19页 |
1.2.1 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| 第14-15页 |
1.2.2 绿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| 第15-17页 |
1.2.3 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| 第17-19页 |
1.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机理研究进展 | 第19-23页 |
1.3.1 Matsuzawa余辉机理模型 | 第19-20页 |
1.3.2 Aitasalo余辉机理模型 | 第20-21页 |
1.3.3 Dorenbos余辉机理模型 | 第21页 |
1.3.4 Clabau余辉机理模型 | 第21-22页 |
1.3.5 其它机理模型 | 第22-23页 |
1.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论文结构 | 第23-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-36页 |
第二章 实验 | 第36-41页 |
2.1 样品的制备 | 第36-37页 |
2.1.1 实验原料 | 第36页 |
2.1.2 实验设备 | 第36-37页 |
2.1.3 合成方法 | 第37页 |
2.2 计算分析 | 第37-38页 |
2.2.1 Rietveld结构精修 | 第37-38页 |
2.2.2 CASTEP分子模拟计算程序 | 第38页 |
2.3 样品的表征 | 第38-41页 |
2.3.1 物相分析 | 第39页 |
2.3.2 漫反射光谱 | 第39页 |
2.3.3 激发、发射光谱以及余辉光谱 | 第39页 |
2.3.4 余辉衰减曲线 | 第39-40页 |
2.3.5 热释光曲线 | 第40页 |
2.3.6 振动样品磁强计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Ba_2Gd_2Si_4O_(13):Eu~(2+),+(RE~(3+) =Dy~(3+),Ho~(3+),Tm~(3+),Nd~(3+)和Tb~(3+))的制备、性能及余辉特性研究 | 第41-57页 |
3.1 引言 | 第41-42页 |
3.2 实验 | 第42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54页 |
3.3.1 Ba_2Gd_2Si_4O_(13) 结构及物相分析 | 第43页 |
3.3.2 不同稀土离子(Dy~(3+),Ho~(3+),Tm~(3+),Nd~(3+)和Tb~(3+))的共掺杂对于样品发光及余辉性能的影响 | 第43-47页 |
3.3.3 不同浓度Eu~(2+)/Nd~(3+)共掺杂对于样品发光及余辉性能的影响 | 第47-5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Eu~(2+)激活的两种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、性能及余辉特性研究 | 第57-81页 |
4.1 引言 | 第57页 |
4.2 BaSc_2Si_3O_(10):Eu~(2+)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| 第57-67页 |
4.2.1实验 | 第57-58页 |
4.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8-67页 |
4.2.2.1 BaSc_2Si_3O_(10) 物相分析与结构精修 | 第58-60页 |
4.2.2.2 BaSc_2Si_3O_(10) 的能带结构、态密度和分态密度研究 | 第60-61页 |
4.2.2.3 不同稀土离子(Nd~(3+),Tm~(3+),Dy~(3+)和Tb~(3+))的共掺杂对于样品发光及余辉性能的影响 | 第61-64页 |
4.2.2.4 样品的余辉特性 | 第64-67页 |
4.2.3 小结 | 第67页 |
4.3 NaBaScSi_2O_7:Eu~(2+)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| 第67-78页 |
4.3.1实验 | 第67页 |
4.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67-78页 |
4.3.2.1 NaBaScSi_2O_7 结构及样品形貌分析 | 第67-69页 |
4.3.2.2 Eu~(2+)浓度对于样品发光及余辉性能的影响 | 第69-72页 |
4.3.2.3 Nd~(3+)共掺杂对于样品发光及余辉性能的影响 | 第72-75页 |
4.3.2.4 样品发光热稳定性、光激励发光等重要特性探究 | 第75-78页 |
4.3.3 小结 | 第78页 |
4.4 本章总结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1页 |
第五章 LiSr_4(BO_3)_3:Eu~(2+),Dy~(3+)的制备、性能和余辉特性研究 | 第81-90页 |
5.1 引言 | 第81页 |
5.2 实验 | 第81-82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2-88页 |
5.3.1 LiSr_4(BO_3)_3 物相分析与能带结构研究 | 第82-84页 |
5.3.2 LiSr_4(BO_3)_3:Eu~(2+),Dy~(3+)样品的发光及余辉性能 | 第84-8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0页 |
第六章 Sm~(3+)激活的三种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制备及发光特性研究 | 第90-120页 |
6.1 引言 | 第90-91页 |
6.2 Sr_2ScGaO_5:Sm~(3+)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91-102页 |
6.2.1 实验 | 第91页 |
6.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91-102页 |
6.2.2.1 Sr_2ScGaO_5及Sm~(3+)掺杂样品的物相分析与结构精修 | 第91-94页 |
6.2.2.2 Sr_2Sc GaO_5 的能带结构、态密度和分态密度研究 | 第94-95页 |
6.2.2.3 Sr_2Sc GaO_5:Sm~(3+)样品的发光及余辉特性研究 | 第95-101页 |
6.2.2.4 Sr_2Sc GaO_5:Sm~(3+)样品的热释光性能 | 第101-102页 |
6.2.3 小结 | 第102页 |
6.3 Gd_(9.33)(SiO_4)_6O_2:Sm~(3+)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102-109页 |
6.3.1 实验 | 第102页 |
6.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102-108页 |
6.3.2.1 Gd_(9.33)(SiO_4)_6O_2 晶体结构及样品单相分析 | 第102-104页 |
6.3.2.2 Gd_(9.33)(SiO_4)_6O_2:Sm~(3+)样品的发光及余辉特性研究 | 第104-107页 |
6.3.2.3 Gd_(9.33)(SiO_4)_6O_2:Sm~(3+)样品的热释光性能 | 第107-108页 |
6.3.2.4 氧空位对余辉性能的影响 | 第108页 |
6.3.3 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6.4 GdSr_2AlO_5:Sm~(3+)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109-116页 |
6.4.1 实验 | 第109页 |
6.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109-116页 |
6.4.2.1 GdSr_2AlO_5 结构、形貌及样品单相分析 | 第109-111页 |
6.4.2.2 GdSr_2AlO_5:Sm~(3+)等样品的发光及余辉特性研究 | 第111-114页 |
6.4.2.3 GdSr_2AlO_5:Sm~(3+)等样品的热释光性能 | 第114页 |
6.4.2.4 GdSr_2AlO_5:Sm~(3+)等样品的顺磁特性研究 | 第114-116页 |
6.4.3 小结 | 第116页 |
6.5 本章总结 | 第116-1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7-120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0-123页 |
7.1 结论 | 第120-122页 |
7.2 不足与展望 | 第122-123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23-125页 |
致谢 | 第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