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基础科学论文--建筑物理学论文--建筑热工学论文--建筑热工理论论文--建筑热工计算论文

构件循环利用建筑产品的碳排放计量方法初探--以东南大学轻型钢结构房屋物化阶段碳排放统计为例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建筑产业减排现状与潜力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构件循环利用建筑产品的应用与减排前景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构件循环利用建筑产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建筑碳排放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8页
    1.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1.5 研究路线第19页
    1.6 本章小结第19-21页
第二章 构件循环利用建筑产品概述第21-31页
    2.1 研究范围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建筑产品的研究范围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构件循环利用建筑产品的研究范围第22-23页
    2.2 以构件为核心的建筑设计与建造模式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以构件为核心的建筑设计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构件与建筑产品的关系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构件分类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构件集成第26-28页
    2.3 构件循环利用建筑产品的其他特点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设计与建造特点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结构形式与材料第29-30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三章 构件循环利用建筑产品碳排放计量的理论依据第31-45页
    3.1 基本研究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常用测算方法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理论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基本研究方法总结第32页
    3.2 构件循环利用建筑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传统的建筑生命周期划分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循环的建筑生命周期划分第33-34页
    3.3 以构件为核心的清单分析第34-36页
    3.4 碳排放因子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化石能源碳排放因子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电力碳排放因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建材碳排放因子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人工碳排放因子第38页
    3.5 计算公式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构件循环利用建筑产品总计算公式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建材生产阶段计算公式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建造施工阶段碳排放量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运营维护阶段碳排放量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拆除回收阶段碳排放量第43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3-45页
第四章 构件循环利用建筑产品碳排放计量的应用框架第45-56页
    4.1 基于bim的计量工具概述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bim平台的适用性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计量工具框架构建第46-48页
    4.2 建立信息编码库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信息编码概述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.构件编码信息库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施工编码信息库第49-50页
    4.3 建立碳排放因子库第50页
    4.4 基于bim的清单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静态模型信息清单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动态模型信息清单第53-54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4-56页
第五章 构件循环利用建筑产品碳排放计量的实际案例第56-66页
    5.1 工程背景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东南大学轻型结构构件循环建筑产品概况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卢家新园小区社区活动中心概况第57-58页
    5.2 计算过程及结果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构件编码及静态bim清单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施工编码及动态bim清单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结果生成第60-61页
    5.3 计量结果分析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研究案例计量结果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研究案例预测分析第62-64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4-66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6-68页
    6.1 总结第66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66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1页
图目录第71-73页
表格目录第73-74页
附录a 卢家新园社区活动中心静态构件清单(部分)第74-77页
附录b 卢家新园社区活动中心施工工序表第77-82页
致谢第82-83页
作者简介第83页

论文共8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针对石墨烯结构的SED方法研究
下一篇:车联网条件下高速公路车道变窄路段缓堵控制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