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市道路客运安全政府单一主体监管问题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4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二、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三、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基础理论 | 第14-22页 |
一、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| 第14-18页 |
二、公共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三、道路客运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第三节 研究设计 | 第22-24页 |
一、研究内容 | 第22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三、论文基框架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道路客运安全监管现状 | 第24-38页 |
第一节 道路客运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4-26页 |
一、道路客运的界定 | 第24-25页 |
二、安全监管的界定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政府单一主体监管现状 | 第26-38页 |
一、政府的界定 | 第26-27页 |
二、政府单一主体监管的架构和主要职责 | 第27-30页 |
三、政府安全监管的框架与内容 | 第30-38页 |
第三章 道路客运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| 第38-63页 |
第一节 政府安全监管的“缺位”现象 | 第38-46页 |
一、挂靠经营企业缺乏明确管控 | 第38-41页 |
二、非营运车辆缺乏有效治理 | 第41-43页 |
三、驾驶员管理缺乏即时信息 | 第43-44页 |
四、“缺位”现象的原因分析 | 第44-46页 |
五、治理理论视角下的分析 | 第46页 |
第二节 政府安全监管的“越位”现象 | 第46-52页 |
一、变相限制汽车客运站功能定位 | 第47-48页 |
二、片面规定车辆强制报废年限 | 第48-50页 |
三、“越位”现象的原因分析 | 第50-51页 |
四、治理理论视角下的分析 | 第51-52页 |
第三节 政府安全监管的“错位”现象 | 第52-60页 |
一、政府角色错位,监管方式滞后 | 第52-54页 |
二、职责分工不清,联合机制匮乏 | 第54-56页 |
三、以形式化培训代替标准化目标考核 | 第56-58页 |
四、“错位”现象的原因分析 | 第58-59页 |
五、治理理论视角下的分析 | 第59-60页 |
第四节 根原因分析——政府单一主体监管的局限性 | 第60-63页 |
一、思想观念的局限性 | 第60页 |
二、政策制度的局限性 | 第60-61页 |
三、政府能力的局限性 | 第61-62页 |
四、官员权威的局限性 | 第62-63页 |
第四章 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共治安全监管方式 | 第63-74页 |
第一节 多元共治安全监管方式的主体 | 第63-68页 |
一、主导性主体:政府 | 第63-65页 |
二、市场性主体:企业 | 第65-66页 |
三、社会性主体:第三方 | 第66-67页 |
四、基础性主体:乘客 | 第67-68页 |
第二节 多元共治安全监管方式的运行形式 | 第68-72页 |
一、制度层面 | 第68-69页 |
二、经济层面 | 第69-70页 |
三、社会层面 | 第70-72页 |
第三节 多元共治安全监管方式的制度保障 | 第72-74页 |
一、完善立法制度 | 第72页 |
二、规范信用制度 | 第72-73页 |
三、完善多元主体问责制度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6页 |
附录1 访谈对象名录 | 第76-77页 |
附录2 访谈提纲 | 第77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