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地方司法的实证研究--以刑名幕友为视角
内容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绪论 | 第13-18页 |
第一章 清代地方司法机关设置及职能 | 第18-31页 |
一、清代地方司法审级 | 第18-21页 |
(一)审级三级说 | 第18-19页 |
(二)审级四级说 | 第19-20页 |
(三)审级五级说 | 第20页 |
(四)关于审级观点评述 | 第20-21页 |
二、清代地方司法机构职能 | 第21-25页 |
(一)州县级司法职能 | 第21-22页 |
(二)府级司法职能 | 第22-23页 |
(三)司级司法职能 | 第23-24页 |
(四)院级司法职能 | 第24-25页 |
三、清代审级制度的运行模式 | 第25-31页 |
(一)审转制度 | 第26-28页 |
(二)上控制度 | 第28-31页 |
第二章 刑名幕友在清代地方司法中的事务 | 第31-52页 |
一、刑名幕友的由来 | 第31-33页 |
二、清代刑名幕友的发展 | 第33-36页 |
三、清代刑名幕友兴盛原因 | 第36-40页 |
(一)案多人少矛盾突出 | 第36-37页 |
(二)法律体系繁复难晓 | 第37-38页 |
(三)监管约束胥吏衙役 | 第38-39页 |
(四)入仕难成入幕可为 | 第39-40页 |
四、清代刑名幕友的司法事务 | 第40-52页 |
(一)拟批呈词 | 第41-43页 |
(二)案前准备 | 第43-45页 |
(三)幕后主判 | 第45-46页 |
(四)定拟招解 | 第46-49页 |
(五)驳诘顶复 | 第49-52页 |
第三章 从刑名幕友看清代地方司法的办案原则 | 第52-77页 |
一、依法判决原则 | 第52-59页 |
(一)依法判案概说 | 第53-54页 |
(二)依照律文判案 | 第54-55页 |
(三)依照例文判案 | 第55-57页 |
(四)援引律例判案 | 第57页 |
(五)释律解例判案 | 第57-59页 |
二、依据实证原则 | 第59-69页 |
(一)重视但不轻信口供 | 第59-62页 |
(二)注重物证收集认定 | 第62-65页 |
(三)严防胥吏衙役作弊 | 第65-66页 |
(四)案无疑窦方能定案 | 第66-69页 |
三、审慎办案原则 | 第69-77页 |
(一)为涉讼者虑 | 第69-71页 |
(二)办案不株连 | 第71页 |
(三)问供不刑讯 | 第71-72页 |
(四)罪疑须从轻 | 第72-73页 |
(五)死刑必慎重 | 第73-77页 |
第四章 从刑名幕友看清代地方司法的价值取向 | 第77-107页 |
一、尽心辅助幕主 | 第77-87页 |
(一)考虑幕主安危 | 第77-82页 |
(二)接受司法监督 | 第82-85页 |
(三)维护统治秩序 | 第85-87页 |
二、崇尚情理法平衡 | 第87-99页 |
(一)情理法相统一 | 第88-93页 |
(二)原情理略律例 | 第93-96页 |
(三)明经旨通法意 | 第96-99页 |
三、追求息诉无讼 | 第99-107页 |
(一)慎对批驳初报 | 第100-102页 |
(二)注重调处息讼 | 第102-103页 |
(三)严防讼师健讼 | 第103-105页 |
(四)积极劝民息讼 | 第105-107页 |
第五章 清代地方司法实践的联想与启示 | 第107-116页 |
一、承继完善礼法传统 | 第107-109页 |
二、适当引入判例制度 | 第109-111页 |
三、更加审慎适用死刑 | 第111-116页 |
结语 | 第116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29页 |
致谢 | 第129-13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