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9-21页 |
1.1 热致变色材料 | 第9-12页 |
1.1.1 热致变色材料的国外研究进展 | 第9-10页 |
1.1.2 热致变色材料的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1.1.3 热致变色材料的应用 | 第11-12页 |
1.2 荧烷热敏染料 | 第12-14页 |
1.2.1 荧烷染料的结构及显色原理 | 第12-13页 |
1.2.2 荧烷染料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1.3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微胶囊化 | 第14-18页 |
1.3.1 微胶囊技术简介 | 第15页 |
1.3.2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4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| 第18-21页 |
第2章 2-苯胺基-6-二乙胺基荧烷及3,6-二甲氧基荧烷的合成 | 第21-35页 |
2.1 概述 | 第21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1-24页 |
2.2.1 主要试剂原料及仪器 | 第21-22页 |
2.2.2 2 -苯胺基-6-二乙胺基荧烷(热敏绿)的合成 | 第22-23页 |
2.2.3 3 ,6-二甲氧基荧烷(热敏黄)的合成 | 第23-24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33页 |
2.3.1 2 -羧基-4-二乙胺基-2-羟基二苯甲酮(KETO)的合成研究. | 第24-28页 |
2.3.2 2 -苯胺基-6-二乙胺基荧烷(热敏绿)的合成研究 | 第28-31页 |
2.3.3 3 ,6-二甲氧基荧烷(热敏黄)的合成研究 | 第31-33页 |
2.4 本章结论 | 第33-35页 |
第3章 原位聚合法制备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微胶囊 | 第35-55页 |
3.1 概述 | 第35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5-40页 |
3.2.1 主要试剂原料及仪器 | 第35-36页 |
3.2.2 微胶囊的制备 | 第36-37页 |
3.2.3 微胶囊性能表征 | 第37-40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0-53页 |
3.3.1 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和分布的讨论 | 第40-43页 |
3.3.2 芯壁比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3.3 微胶囊的结构表征 | 第45-46页 |
3.3.4 微胶囊的变色温度及对比度 | 第46-48页 |
3.3.5 微胶囊的释放性能 | 第48-49页 |
3.3.6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 | 第49-51页 |
3.3.7 微胶囊的耐溶剂、耐酸碱性分析 | 第51-52页 |
3.3.8 微胶囊的变色循环性分析 | 第52-53页 |
3.4 本章结论 | 第53-55页 |
第4章 纳米SiO_2改性脲醛树脂/十二醇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 | 第55-69页 |
4.1 概述 | 第55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55-58页 |
4.2.1 主要试剂原料及仪器 | 第55-56页 |
4.2.2 纳米SiO_2改性脲醛树脂/十二醇微胶囊的制备 | 第56-57页 |
4.2.3 微胶囊性能表征 | 第57-5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8-67页 |
4.3.1 纳米SiO_2改性脲醛树脂/十二醇微胶囊的渗透性分析 | 第58-63页 |
4.3.2 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和粒径 | 第63-64页 |
4.3.3 微胶囊的结构表征 | 第64-65页 |
4.3.4 微胶囊的相变性能 | 第65页 |
4.3.5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 | 第65-66页 |
4.3.6 微胶囊的渗透性 | 第66-67页 |
4.4 本章结论 | 第67-69页 |
第5章 界面聚合法制备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微胶囊 | 第69-77页 |
5.1 概述 | 第69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69-71页 |
5.2.1 主要试剂原料及仪器 | 第69-70页 |
5.2.2 微胶囊的制备 | 第70-71页 |
5.2.3 微胶囊性能表征 | 第71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1-75页 |
5.3.1 初始工艺的优化 | 第71-73页 |
5.3.2 微胶囊分散性的提高 | 第73-75页 |
5.4 本章结论 | 第75-77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5页 |
附录 | 第85-89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89-91页 |
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