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西湖二集》中的道德责任意识探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4页 |
一、选题来源与选题依据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3页 |
(一)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三、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(一)主要内容 | 第13页 |
(二)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《西湖二集》中的道德责任意识溯源 | 第14-25页 |
一、作品及作者概述 | 第14-15页 |
二、道德责任意识界定 | 第15-16页 |
三、小说文体中劝诫思想出现缘由 | 第16-19页 |
(一)作者个人经历对小说内容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(二)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(三)“发愤著书说”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四、《西湖二集》中的道德责任意识起因 | 第19-25页 |
(一)社会现实及作者个人经历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(二)儒家“文以载道”,“内圣外王”思想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(三)佛与道:佛道兼修,三教合一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《西湖二集》中道德责任意识的传递内容 | 第25-39页 |
一、节欲尚真 | 第26-30页 |
(一)欲望的节制 | 第26-28页 |
(二)歌颂真性情,贬斥善妒妇 | 第28-30页 |
二、劝善惩恶 | 第30-32页 |
(一)因果报应,天道轮回 | 第30-31页 |
(二)良善之心 | 第31-32页 |
三、忠孝节义 | 第32-35页 |
四、入仕济世 | 第35-39页 |
(一)《西湖二集》的入仕观窥探 | 第35-37页 |
(二)青楼风月与入仕思想的融合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《西湖二集》中道德责任意识的表现手法 | 第39-56页 |
一、小说“序”的诠释特色 | 第39-41页 |
二、议论感发的感染方式 | 第41-42页 |
三、诗词韵文的警戒功能 | 第42-50页 |
四、人物形象的意象传递 | 第50-56页 |
(一)榜样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| 第51-53页 |
(二)惩戒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| 第53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