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| 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| 1.2 研究现状 | 第14-20页 |
| 1.3 存在问题 | 第20页 |
| 1.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| 第20-21页 |
| 1.5 主要完成工作量 | 第21-22页 |
| 1.6 论文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| 第23-34页 |
| 2.1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3-24页 |
| 2.2 构造演化 | 第24-27页 |
| 2.3 地层特征 | 第27-31页 |
| 2.4 沉积特征 | 第31-33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第三章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评价 | 第34-74页 |
| 3.1 烃源岩特征 | 第34-72页 |
| 3.2 烃源岩控制因素 | 第72页 |
| 3.3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| 第四章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生烃史模拟 | 第74-109页 |
| 4.1 主要构造演化期次及剥蚀量 | 第74-99页 |
| 4.2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热历史 | 第99-101页 |
| 4.3 生烃史恢复 | 第101-108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| 第五章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资源量计算 | 第109-127页 |
| 5.1 参数选取及资源量计算 | 第109-110页 |
| 5.2 石炭系油气资源量 | 第110-116页 |
| 5.3 生储盖组合 | 第116-120页 |
| 5.4 油气资源类型划分 | 第120-123页 |
| 5.5 有利区预测 | 第123-125页 |
| 5.6 本章小结 | 第125-127页 |
| 结论 | 第127-12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9-142页 |
| 致谢 | 第142-143页 |
| 个人简历、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