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| 第6-7页 |
摘要 | 第7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8-34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30页 |
1.2.1 地下厂房岩锚梁岩壁爆破开挖研究 | 第19-22页 |
1.2.2 岩锚梁锚杆与接触面稳定性研究 | 第22-24页 |
1.2.3 地下厂房洞室群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| 第24-26页 |
1.2.4 颗粒离散元法在地下洞室中的应用 | 第26-29页 |
1.2.5 离散-连续耦合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| 第29-30页 |
1.3 本文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| 第30-33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30-31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31-33页 |
1.4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33-34页 |
第2章 地下厂房岩锚梁岩壁爆破开挖精细化控制研究 | 第34-53页 |
2.1 概述 | 第34-35页 |
2.2 岩锚梁岩壁精细化爆破开挖控制与实例 | 第35-37页 |
2.2.1 吊车梁岩壁爆破开挖质量影响因素 | 第35-36页 |
2.2.2 吊车梁岩壁精细化开挖工程实例 | 第36-37页 |
2.3 考虑爆破荷载的岩锚梁岩壁开挖有限元分析 | 第37-45页 |
2.3.1 岩锚梁可视化建模与有限元分析方法 | 第37-39页 |
2.3.2 岩壁开挖爆破荷载迭代计算方法 | 第39-41页 |
2.3.3 吊车梁与岩壁接触面稳定性分析 | 第41-42页 |
2.3.4 爆破开挖对岩壁损伤影响实例分析 | 第42-45页 |
2.4 岩壁超挖工况下岩锚梁整体受力特性分析 | 第45-51页 |
2.4.1 吊车梁超挖模型形态 | 第45-47页 |
2.4.2 岩壁超挖与正常工况下岩锚梁受力特性对比 | 第47-50页 |
2.4.3 超挖工况下岩锚梁安全性评价 | 第50-5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3章 地下厂房岩锚梁涂沥青锚杆支护特性研究 | 第53-72页 |
3.1 概述 | 第53-54页 |
3.2 岩锚梁锚杆涂沥青段模型网格生成方法 | 第54-63页 |
3.2.1 岩锚梁锚杆涂沥青段微观模型 | 第54-55页 |
3.2.2 岩锚梁沥青单元网格生成方法 | 第55-60页 |
3.2.3 有限元模型文件组成及转换 | 第60-62页 |
3.2.4 利用Fortran语言实现程序流程 | 第62-63页 |
3.3 岩锚梁涂沥青锚杆数值分析方法 | 第63-66页 |
3.3.1 涂沥青锚杆的刚度矩阵 | 第63-65页 |
3.3.2 沥青锚杆支护非线性迭代方法 | 第65-66页 |
3.4 岩锚梁涂沥青锚杆支护特性实例分析 | 第66-70页 |
3.4.1 沥青单元网格生成效果 | 第67-68页 |
3.4.2 涂沥青锚杆支护特性对比分析 | 第68-7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4章 岩石与锚杆离散颗粒模型数值仿真实现方法 | 第72-99页 |
4.1 概述 | 第72-73页 |
4.2 颗粒流PFC程序岩石与锚杆模拟方法 | 第73-83页 |
4.2.1 PFC程序基本原理和假定 | 第73-77页 |
4.2.2 岩石的颗粒流模拟方法 | 第77-78页 |
4.2.3 锚杆的颗粒流模拟方法 | 第78-80页 |
4.2.4 细观力学特性表征方法 | 第80-83页 |
4.3 岩石颗粒模型数值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| 第83-93页 |
4.3.1 岩石无侧限压缩试验 | 第83-87页 |
4.3.2 岩石直接拉伸试验 | 第87-88页 |
4.3.3 不同围压下岩石三轴压缩试验 | 第88-93页 |
4.4 粘结锚杆拉拔试验颗粒数值模型 | 第93-97页 |
4.4.1 颗粒模型试验实现方法 | 第93-95页 |
4.4.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95-9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7-99页 |
第5章 基于离散-连续耦合的全长粘结锚杆细观支护特性研究 | 第99-119页 |
5.1 概述 | 第99-100页 |
5.2 ITASCA离散-连续模型数据交换与同步计算原理 | 第100-104页 |
5.2.1 接口程序数据交换通道函数 | 第100-101页 |
5.2.2 FLAC耦合边界节点外力转换与更新 | 第101-103页 |
5.2.3 离散-连续模型同步计算实现步骤 | 第103-104页 |
5.3 地下洞室开挖与锚杆支护离散-连续耦合模型建立 | 第104-111页 |
5.3.1 连续单元模型耦合区域优化选取 | 第104-105页 |
5.3.2 开挖过程围岩地应力重分布实现方法 | 第105-108页 |
5.3.3 PFC-FLAC离散-连续耦合模型建立 | 第108-109页 |
5.3.4 耦合计算连续性验证 | 第109-111页 |
5.4 围岩主动变形时粘结锚杆细观支护特性研究 | 第111-117页 |
5.4.1 围岩与锚杆颗粒非同步变形规律 | 第112-113页 |
5.4.2 锚杆支护主动变形围岩的“中性点”特征 | 第113-114页 |
5.4.3 围岩与锚杆联合承载细观压力环结构 | 第114-115页 |
5.4.4 基于粘结力和孔隙率变化的围岩扰动判别 | 第115-11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7-119页 |
第6章 基于改进PFC颗粒流声发射片的岩锚梁局部细观特性研究 | 第119-151页 |
6.1 概述 | 第119-120页 |
6.2 经典颗粒流声发射片模拟洞室局部大变形问题的局限性 | 第120-127页 |
6.2.1 颗粒流声发射片耦合计算原理与应用步骤 | 第120-122页 |
6.2.2 大变形部位离散-连续耦合计算不收敛原因探究 | 第122-127页 |
6.3 基于连续模型节点速率插值的颗粒流声发射片模拟方法 | 第127-139页 |
6.3.1 声发射片颗粒与连续模型节点同步变形实现方法 | 第128-132页 |
6.3.2 改进颗粒流声发射片技术运用方法 | 第132-134页 |
6.3.3 开挖临空面附近围岩局部细观受力特性分析 | 第134-139页 |
6.4 岩锚梁岩壁围岩与薄弱接触面细观力学特性研究 | 第139-149页 |
6.4.1 分期开挖过程中岩壁围岩变形和微裂纹扩展规律 | 第140-144页 |
6.4.2 细观力学角度的岩壁围岩破坏区深度判别 | 第144-147页 |
6.4.3 运行期岩壁与吊车梁接触面细观破坏机理研究 | 第147-149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49-151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51-156页 |
7.1 结论 | 第151-154页 |
7.2 展望 | 第154-1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6-171页 |
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| 第171-173页 |
致谢 | 第173-1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