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畜牧、动物医学、狩猎、蚕、蜂论文--动物医学(兽医学)论文--兽医基础科学论文--家畜微生物学(兽医病原微生物学)论文--家畜病毒学论文

鸭坦布苏病毒XZ2012株不同大小噬斑准种基因特征与生物学特性研究

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缩略语第13-14页
绪论第14-15页
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15-35页
    第一章 鸭坦布苏病毒第15-29页
        1 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 鸭坦布苏病毒的病原特征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病毒粒子的性质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DTMUV病毒基因结构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宿主及传播机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5'非编码区和3'非编码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结构蛋白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非结构蛋白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 检测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血清学检测方法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4 预防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 生物安全预防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 疫苗预防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 药物预防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参考文献第25-29页
    第二章 黄病毒大小斑产生机制及对病毒毒力影响概述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1 影响黄病毒噬斑表型差异的因素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结构蛋白单个氨基酸对黄病毒噬斑表型差异的影响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非结构蛋白单个氨基酸差异对黄病毒噬斑表型的影响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sfRNA对黄病毒噬斑表型差异影响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 黄病毒噬斑表型差异对病毒毒力和神经侵袭力的影响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参考文献第33-35页
第二篇 实验研究第35-73页
    第三章 鸭坦步苏病毒XZ2012株大小噬斑准种株的分离与基因特征研究第35-55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35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结果第41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鸭坦布苏病毒XZ2012株病毒滴度的测定及噬斑形态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鸭坦布苏病毒不同大小噬斑准种的分离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鸭坦布苏病毒不同大小噬斑准种全基因测序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四株疫苗病毒的基因序列比较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基因进化树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四株疫苗病毒的氨基酸序列比较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E62处差异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 XZ2012核苷酸位置10699处差异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 讨论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参考文献第53-55页
    第四章 鸭坦布苏病毒XZ2012株大斑准种L1和小斑准种S1生物特性研究第55-73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56-61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结果第61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DTMUV XZ2012株大斑准种L1和小斑S1准种在BHK-21、Vero和DF-1细胞上的噬斑表型一致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DTMUV基因含量的测定方法的建立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DTMUV大斑L1和小斑S1在BHK-21细胞上病毒生长曲线的差异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DTMUV大斑L1和小斑S1在C6/36细胞上子代病毒生长曲线的差异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DTMUV大斑L1和小斑S1在SPF鸭胚上ELD_(50)的测定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DTMUV大斑L1和小斑S1准种致死鸭胚病变表现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鸭胚传代对病毒噬斑表型的影响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 包被抗原DTMUV-ED3的表达与纯化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9 最佳包被抗原浓度的确定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0 DTMUV大斑准种L1和小斑准种S1灭活后免疫小鼠抗体水平差异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3 讨论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参考文献第70-73页
结论与展望第73-75页
致谢第75-77页
个人简历第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加米霉素注射液在猪体内药动学及安全性研究
下一篇:H3N2犬流感病毒的HA突变株构建及其与伪中间葡萄球菌的体外共感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