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素养缺失归因及应对
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导言 | 第9-20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难点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一)研究难点 | 第10-11页 |
(二)价值意义 | 第11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1-18页 |
(一)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素养研究 | 第12-13页 |
(二)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研究 | 第13-15页 |
(三)边缘人理论研究 | 第15-16页 |
(四)劳动力阶段性流动理论研究 | 第16-18页 |
四、研究方案 | 第18-20页 |
(一)研究目标 | 第18页 |
(二)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(三)拟解决问题 | 第19页 |
(四)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第一章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素养现状分析 | 第20-29页 |
一、外来务工群体违法事件层出不穷 | 第20-24页 |
(一)临时夫妻现象 | 第20-23页 |
(二)第二代农民工犯罪现象 | 第23-24页 |
二、外来务工群体维权事件步履维艰 | 第24-29页 |
(一)劳动报酬讨要艰难 | 第24-26页 |
(二)尘肺病之殇 | 第26-29页 |
第二章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素养欠缺原因分析 | 第29-45页 |
一、社会归因 | 第29-38页 |
(一)户籍制度演进下的群体贫困 | 第29-31页 |
(二)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身份转变的内生性困境 | 第31-35页 |
(三)外来务工人员心理角色转型困境 | 第35-38页 |
二、历史归因 | 第38-40页 |
(一)民族心理层面的人治思维 | 第38页 |
(二)工具层面的说教与灌输 | 第38-39页 |
(三)生产层面的违法难究 | 第39-40页 |
三、传播归因 | 第40-45页 |
(一)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及现存问题 | 第40-42页 |
(二)移动互联网法制文化普及的“沙漠” | 第42-45页 |
第三章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素养缺失的应对策略 | 第45-53页 |
一、积极推行“参与式”法制教育 | 第45-47页 |
(一)法院特定案件集中参与 | 第45-46页 |
(二)企业法律学习长期参与 | 第46-47页 |
二、“互联网+”让法制教育更高效便捷 | 第47-49页 |
(一)一般法律知识常态化传播 | 第47-48页 |
(二)切身利益相关法律知识专门化传播 | 第48页 |
(三)关键性法律问题专业化传播 | 第48-49页 |
三、大数据技术实现“定制化”法制教育 | 第49-50页 |
(一)大数据与“网格化管理” | 第49页 |
(二)大数据与“精细化”法制教育 | 第49-50页 |
四、利用群体角色转换实施阶段性法制教育 | 第50-53页 |
(一)初期认知阶段——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| 第50-51页 |
(二)中期平衡阶段——降低接触法律的困难度 | 第51-52页 |
(三)后期行为阶段——兼顾培养法律意识与公民意识 | 第52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7-58页 |
后记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