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导言 | 第8-21页 |
一、选题的背景(问题的提出) | 第8-9页 |
二、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| 第9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9-18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五、论文框架 | 第18-19页 |
六、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| 第19-21页 |
第一章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概念及其价值构成 | 第21-36页 |
第一节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概念 | 第21-29页 |
一、传统陶瓷手工艺历史沿革及遗产概况 | 第21-23页 |
二、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概念 | 第23-29页 |
第二节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特点以及价值构成 | 第29-36页 |
一、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特点 | 第29-31页 |
二、景观价值的构成 | 第31-36页 |
第二章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机制 | 第36-48页 |
第一节 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主体与内容 | 第36-40页 |
一、传统陶瓷手工艺文化景观的生产:多重主体的舞台 | 第36-39页 |
二、景观生产的概念与目的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景观生产的方法与原则 | 第40-48页 |
一、具象景观要素的整饬:景观重塑 | 第41-43页 |
二、非具象景观元素的保护与生产 | 第43-48页 |
第三章 宜兴丁蜀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 | 第48-75页 |
第一节 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概述 | 第48-55页 |
一、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构成要素 | 第49-54页 |
二、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的特点 | 第54-55页 |
第二节 宜兴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实践 | 第55-64页 |
一、非具象景观元素:紫砂手工艺的保护 | 第55-57页 |
二、具象景观元素的重塑实践 | 第57-64页 |
第三节 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中的困境 | 第64-75页 |
一、具象景观元素重塑中的困境:利益纠葛 | 第65-67页 |
二、紫砂手工艺:职称评定制度的负面影响 | 第67-69页 |
三、老街改造的烦恼:忽视社区参与 | 第69-72页 |
四、小结:困境中的反思 | 第72-75页 |
第四章 完善紫砂手工艺文化景观生产的建议 | 第75-82页 |
第一节 具象景观元素:综合运用景观重塑手段 | 第75-77页 |
一、转变保护理念,要建立原真性、整体性的保护视野 | 第75-76页 |
二、景观重塑手段的多样化 | 第76页 |
三、对于历史风貌区景观生产要严格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 | 第76-77页 |
第二节 非具象景观元素:加强保护和社区参与 | 第77-82页 |
一、加强紫砂手工艺的传承保护,严格规范职称评定 | 第77-78页 |
二、通过社区增权,加强社区参与 | 第78-82页 |
结语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9页 |
附录 | 第89-93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93-94页 |
后记 | 第94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