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9-17页 |
(一)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1.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2.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(二)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0-16页 |
1.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2.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5页 |
3.文献述评 | 第15-16页 |
(三)研究方案 | 第16-17页 |
1.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2.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(四)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7页 |
一、国共两党货币政策制定的思想基础 | 第17-21页 |
(一)共产党的金融思想 | 第18-20页 |
1.经济独立是政治独立的基本前提 | 第18页 |
2.货币发行以市场需求为基础,服务于经济发展 | 第18-19页 |
3.开展货币斗争,稳定币值,提高边币信用 | 第19页 |
4.调整放款结构,银行借贷为发展经济服务 | 第19-20页 |
(二)国民党的金融思想 | 第20-21页 |
1.保持银行独立性,支持经济建设 | 第20-21页 |
2.完善银行制度,细化银行业务 | 第21页 |
二、国共两党货币政策制定的背景 | 第21-26页 |
(一)国际背景:1929——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 | 第22页 |
(二)国内背景:1935——1948 年国内概况 | 第22-26页 |
1.陕甘宁边区概况 | 第22-24页 |
2.西南地区概况 | 第24-26页 |
三、共产党的货币政策及其实践 | 第26-33页 |
(一)共产党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| 第26-30页 |
1.建立国家银行,发行和流通货币的政策 | 第26-28页 |
2.坚持货币斗争,保持币值稳定的政策 | 第28-29页 |
3.调节通货膨胀的政策 | 第29-30页 |
(二)货币政策的具体实践 | 第30-33页 |
1.土地革命后期的初步实践 | 第30-31页 |
2.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调整与实施 | 第31-33页 |
3.解放战争时期的政策转变与施行 | 第33页 |
四、国民党的货币政策及其实践 | 第33-39页 |
(一)国民党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| 第34-37页 |
1.统一货币发行权,垄断全国金融 | 第34-35页 |
2.货币的发行与流通政策 | 第35-36页 |
3.反通货膨胀政策 | 第36-37页 |
(二)货币政策的具体实践 | 第37-39页 |
1.抗日战争胜利前的具体实践 | 第37-38页 |
2.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具体实践 | 第38-39页 |
五、国共两党货币政策的比较 | 第39-46页 |
(一)国共两党货币政策环境的比较 | 第39-40页 |
1.国共两党货币政策环境的相同性 | 第39页 |
2.国共两党货币政策环境的相异性 | 第39-40页 |
(二)国共两党货币政策内容的比较 | 第40-42页 |
1.国共两党货币政策内容的相同性 | 第40-41页 |
2.国共两党货币政策内容的相异性 | 第41-42页 |
(三)国共两党货币政策执行的比较 | 第42-45页 |
1.国共两党货币政策执行的相同性 | 第43-44页 |
2.国共两党货币政策执行的相异性 | 第44-45页 |
(四)国共两党货币政策效果的比较 | 第45-46页 |
1.国共两党货币政策效果的相同性 | 第45页 |
2.国共两党货币政策效果的相异性 | 第45-46页 |
六、国共两党货币政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| 第46-53页 |
(一)共产党货币政策的历史经验 | 第46-49页 |
1.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政策制定的基础 | 第46-47页 |
2.坚持独立自主是货币发行的原则 | 第47-48页 |
3.坚持实事求是是政策执行的依据 | 第48-49页 |
(二)国民党货币政策的历史经验 | 第49-51页 |
1.国民党货币政策的可取之处 | 第49页 |
2.国民党货币政策失败的教训 | 第49-51页 |
(三)国共两党货币政策的启示 | 第51-53页 |
1.不忘初心,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是货币政策的生命源泉 | 第51页 |
2.适时调整,实现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| 第51-52页 |
3.独立自主,拒绝经济“绑架”是货币政策的基本保障 | 第52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