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6-18页 |
Abstract | 第18-2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1-59页 |
1.1 纳米材料生物应用概述 | 第21-26页 |
1.1.1 纳米材料应用于生物分析 | 第22-23页 |
1.1.2 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输送载体 | 第23-24页 |
1.1.3 纳米材料用于生物医学成像 | 第24-25页 |
1.1.4 纳米材料用于癌症治疗 | 第25-26页 |
1.2 纳米材料的模拟酶活性研究应用 | 第26-40页 |
1.2.1 纳米材料几种模拟酶活性 | 第27-29页 |
1.2.1.1 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 | 第27-28页 |
1.2.1.2 过氧化氢酶活性 | 第28页 |
1.2.1.3 氧化物酶活性 | 第28-29页 |
1.2.1.4 过氧化物酶活性 | 第29页 |
1.2.2 纳米模拟酶分类 | 第29-38页 |
1.2.2.1 铁磁性纳米颗粒 | 第29-32页 |
1.2.2.2 碳基纳米材料 | 第32-34页 |
1.2.2.3 金属纳米材料 | 第34-37页 |
1.2.2.4 其它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 | 第37-38页 |
1.2.3 纳米模拟酶主要应用及面临的挑战 | 第38-40页 |
1.3 纳米材料在癌症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| 第40-46页 |
1.3.1 肿瘤治疗概述 | 第40-43页 |
1.3.2 光热治疗 | 第43-44页 |
1.3.3 光动力学治疗 | 第44-45页 |
1.3.4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| 第45-46页 |
1.4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| 第46-49页 |
1.5 参考文献 | 第49-59页 |
第二章 二维钯基纳米材料模拟酶活性研究 | 第59-89页 |
2.1 引言 | 第59-60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60-65页 |
2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60-61页 |
2.2.1.1 实验试剂 | 第60-61页 |
2.2.1.2 实验仪器 | 第61页 |
2.2.2 实验步骤 | 第61-62页 |
2.2.2.1 合成钯纳米片(Pd NSs) | 第61-62页 |
2.2.2.2 Pd@Au和Pd@Pt双金属纳米片的制备 | 第62页 |
2.2.3 表征与测试 | 第62-65页 |
2.2.3.1 钯基纳米材料模拟酶活性测试 | 第62页 |
2.2.3.2 实验条件优化 | 第62-63页 |
2.2.3.3 Pd、Pd@Au、Pd@Pt和Pt纳米颗粒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比较 | 第63-64页 |
2.2.3.4 Pd和Pd@Pt纳米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动力学研究 | 第64页 |
2.2.3.5 比色法检测H_2O_2和葡萄糖浓度 | 第64-65页 |
2.2.3.6 Pd基纳米材料电化学H_2O_2响应分析 | 第6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5-84页 |
2.3.1 Pd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| 第65-67页 |
2.3.2 Pd基纳米材料模拟酶活性研究 | 第67-71页 |
2.3.3 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研究实验条件优化 | 第71-72页 |
2.3.4 比较Pd基纳米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| 第72-78页 |
2.3.5 Pd基纳米材料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动力学研究 | 第78-81页 |
2.3.6 比色法检测H_2O_2和葡萄糖浓度 | 第81-82页 |
2.3.7 电化学H_2O_2分析 | 第82-84页 |
2.4 本章总结 | 第84页 |
2.5 参考文献 | 第84-89页 |
第三章 Pd@Pt-PEG-Ce6体系增强光动力学治疗研究 | 第89-120页 |
3.1 引言 | 第89-91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91-100页 |
3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91-93页 |
3.2.1.1 实验试剂 | 第91-92页 |
3.2.1.2 实验仪器 | 第92-93页 |
3.2.2 实验步骤 | 第93页 |
3.2.2.1 钯纳米片合成(Pd NSs) | 第93页 |
3.2.2.2 Pd@Pt双金属纳米片的制备 | 第93页 |
3.2.2.3 Pd@Pt-PEG-Ce6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| 第93页 |
3.2.3 表征与测试 | 第93-100页 |
3.2.3.1 透射电子显微镜 | 第93-94页 |
3.2.3.2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 | 第94页 |
3.2.3.3 粒径及Zeta电位测量 | 第94页 |
3.2.3.4 Pd@Pt-PEG-Ce6纳米材料分解过氧化氢产生氧气量检测 | 第94页 |
3.2.3.5 单线态氧的检测 | 第94-95页 |
3.2.3.6 细胞内单线态氧的检测 | 第95页 |
3.2.3.7 纳米材料细胞摄取 | 第95页 |
3.2.3.8 纳米材料细胞毒性测定 | 第95-96页 |
3.2.3.9 细胞水平增强光动力学治疗 | 第96页 |
3.2.3.10 血液循环及组织分布 | 第96-97页 |
3.2.3.11 小鼠肿瘤模型建立 | 第97页 |
3.2.3.12 组织缺氧免疫荧光分析 | 第97-98页 |
3.2.3.13 血常规及血生化分析 | 第98页 |
3.2.3.14 活体治疗 | 第98页 |
3.2.3.15 组织切片 | 第98-100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00-115页 |
3.3.1 Pd@Pt纳米片的合成与表征 | 第100-101页 |
3.3.2 Pd@Pt-PEG-Ce6纳米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| 第101-103页 |
3.3.3 Pd@Pt-PEG-Ce6纳米复合物过氧化氢酶活性检测 | 第103-104页 |
3.3.4 Pd@Pt-PEG-Ce6纳米复合物单线态氧的产生 | 第104-106页 |
3.3.5 Pd@Pt-PEG-Ce6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及细胞摄取 | 第106-108页 |
3.3.6 Pd@Pt-PEG-Ce6纳米复合物细胞水平增强的光动力学治疗 | 第108-111页 |
3.3.7 Pd@Pt-PEG-Ce6纳米复合物活体生物安全性评价 | 第111-112页 |
3.3.8 Pd@Pt-PEG-Ce6纳米复合物的血液循环及组织分布 | 第112-113页 |
3.3.9 Pd@Pt-PEG-Ce6纳米复合物组织缺氧免疫荧光分析 | 第113-114页 |
3.3.10 Pd@Pt-PEG-Ce6纳米复合物小鼠体内光动力学治疗 | 第114-115页 |
3.4 结论 | 第115-116页 |
3.5 参考文献 | 第116-120页 |
第四章 单波长近红外光激发的磷脂聚乙二醇包裹的2,3-硅萘酞菁纳米粒子用于癌症的联合治疗 | 第120-148页 |
4.1 引言 | 第120-122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122-128页 |
4.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122-123页 |
4.2.1.1 实验试剂 | 第122-123页 |
4.2.1.2 实验仪器 | 第123页 |
4.2.2 实验方法 | 第123-128页 |
4.2.2.1 SiNcOH-DSPE-PEG(NH_2)纳米颗粒的合成 | 第123-124页 |
4.2.2.2 SiNcOH-DSPE-PEG(NH_2)纳米颗粒光热转换效率测量 | 第124页 |
4.2.2.3 SiNcOH-DSPE-PEG(NH_2)纳米材料细胞毒性测定 | 第124-125页 |
4.2.2.4 SiNcOH-DSPE-PEG(NH_2)纳米材料细胞摄取 | 第125页 |
4.2.2.5 测定细胞内活性氧(ROS)水平 | 第125-126页 |
4.2.2.6 SiNcOH-DSPE-PEG(NH_2)纳米材料体外光热及光动力学治疗 | 第126页 |
4.2.2.7 小鼠动物模型建立 | 第126页 |
4.2.2.8 小鼠光声成像(PA)实验 | 第126页 |
4.2.2.9 血生化分析 | 第126-127页 |
4.2.2.10 小鼠红外成像 | 第127页 |
4.2.2.11 体内光热和光动力学联合治疗 | 第127-12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28-143页 |
4.3.1 SiNcOH-DSPE-PEG(NH_2) NPs的合成与表征 | 第128-130页 |
4.3.2 SiNcOH-DSPE-PEG(NH_2) NPs稳定性分析 | 第130-131页 |
4.3.3 SiNcOH-DSPE-PEG(NH_2) NPs的光热效果和光热转换效率 | 第131-134页 |
4.3.4 SiNcOH-DSPE-PEG(NH_2) NPs单线态氧产生能力 | 第134-135页 |
4.3.5 SiNcOH-DSPE-PEG(NH_2) NPs细胞摄取 | 第135-137页 |
4.3.6 SiNcOH-DSPE-PEG(NH_2) NPs体外细胞毒性测定及在细胞水平的PTT/PDT治疗效果 | 第137-139页 |
4.3.7 SiNcOH-DSPE-PEG(NH_2) NPs体内外光声成像效果 | 第139-140页 |
4.3.8 SiNcOH-DSPE-PEG(NH_2) NPs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| 第140-141页 |
4.3.9 SiNcOH-DSPE-PEG(NH_2) NPs小鼠体内红外成像分析 | 第141-142页 |
4.3.10 SiNcOH-DSPE-PEG(NH_2) NPs体内光热/光动力联合治疗 | 第142-143页 |
4.4 本章总结 | 第143-144页 |
4.5 参考文献 | 第144-148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48-151页 |
5.1 总结 | 第148-149页 |
5.2 展望 | 第149-151页 |
附录: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51-152页 |
致谢 | 第1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