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3页 |
1.1 引言 | 第14-15页 |
1.2 锂离子电池概述 | 第15-17页 |
1.2.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进程 | 第15-16页 |
1.2.2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 | 第16页 |
1.2.3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 | 第16-17页 |
1.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3.1 LiMO_2(M=Co、Ni、Mn) | 第17-18页 |
1.3.2 LiMn_2O_4 | 第18页 |
1.3.3 LiMPO_2(M=Co、Ni、Mn、Fe) | 第18页 |
1.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1页 |
1.4.1 碳材料 | 第18-19页 |
1.4.2 锡基材料 | 第19页 |
1.4.3 硅基材料 | 第19页 |
1.4.4 钛酸锂Li_4Ti_5O_(12) | 第19-20页 |
1.4.5 过渡金属氧化物 | 第20-21页 |
1.4.6 过渡金属硫化物 | 第21页 |
1.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实验原理和方法 | 第23-28页 |
2.1 实验试剂和仪器 | 第23-24页 |
2.1.1 化学试剂 | 第23页 |
2.1.2 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23-24页 |
2.2 电池的装配 | 第24-25页 |
2.4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4.1 恒流充放电测试 | 第25页 |
2.4.2 循环伏安测试(CV) | 第25页 |
2.4.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(EIS) | 第25-26页 |
2.5 电极片的制备 | 第26页 |
2.6 三电极体系 | 第26-28页 |
第3章 Cu_2O@TiO_2 核-壳纳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| 第28-33页 |
3.1 引言 | 第28页 |
3.2 Cu_2O@TiO_2 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28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1页 |
3.3.1 材料表征 | 第28-29页 |
3.3.2 电化学表征 | 第29-3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4章 TiO_2@NiCo_2O_4@Co_3O_4异质三壳纳米空心多面体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| 第33-40页 |
4.1 引言 | 第33页 |
4.2 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33-34页 |
4.2.1 制备ZIF-67 | 第33页 |
4.2.2 合成 NiCo_2O_4@Co_3O_4 双壳纳米空心多面体 | 第33-34页 |
4.2.3 合成 Ti O_2@NiCo_2O_4@Co_3O_4 三壳纳米空心多面体 | 第34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39页 |
4.3.1 材料表征 | 第34-36页 |
4.3.2 电化学表征 | 第36-3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5章 NiCo_2O_4双壳纳米空心多面体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| 第40-55页 |
5.1 引言 | 第40-41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41页 |
5.2.1 合成 NiCo_2O_4 DSHPs | 第41页 |
5.2.2 合成 NiCo_2O_4 SSHPs | 第41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7页 |
5.3.1 材料合成示意图 | 第41-42页 |
5.3.2 结构表征 | 第42-45页 |
5.3.3 BET分析 | 第45-47页 |
5.4 电化学表征 | 第47-53页 |
5.5 本章小节 | 第53-55页 |
第6章 NiCo_2S_4双壳纳米空心多面体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高性能负极材料 | 第55-69页 |
6.1 引言 | 第55-56页 |
6.2 实验部分 | 第56页 |
6.2.1 NiCo_2S_4 SSHPs 的合成 | 第56页 |
6.2.2 NiCo_2S_4 DSHPs 的合成 | 第56页 |
6.3 材料表征 | 第56-60页 |
6.3.1 合成示意图 | 第56-57页 |
6.3.2 结构表征 | 第57-60页 |
6.4 电化学性能分析 | 第60-68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7章 NiCo_2S_4/Co_3S_4异质双壳纳米空心多面体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| 第69-75页 |
7.1 引言 | 第69页 |
7.2 实验部分 | 第69页 |
7.3 材料表征 | 第69-71页 |
7.4 电化学表征 | 第71-74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8页 |
8.1 结论 | 第75-77页 |
8.2 展望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