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一)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0-16页 |
(一) 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 | 第10-15页 |
(二) 文献述评 | 第15-16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(一) 文献研究法 | 第16页 |
(二) 访谈法 | 第16-17页 |
四、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(一) 提出了在基层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培养“本土化”人才队伍的对策 | 第17页 |
(二) 完善了“大宣传”工作理念在基层的实际应用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18-21页 |
一、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概念 | 第18页 |
二、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则 | 第18-19页 |
(一) 党性原则 | 第18页 |
(二) 人民性原则 | 第18页 |
(三)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| 第18-19页 |
三、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作用 | 第19页 |
(一) 稳固国家政权,应对国际挑战 | 第19页 |
(二) 稳固党的领导,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| 第19页 |
(三) 稳固民心,全方位提高人民生活文化水平 | 第19页 |
四、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 | 第19-21页 |
(一)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| 第19-20页 |
(二)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| 第20页 |
(三)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| 第20页 |
(四)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苏家屯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现状、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1-30页 |
一、苏家屯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情况 | 第21-24页 |
(一) 苏家屯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人才队伍结构 | 第21-22页 |
(二) 苏家屯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 | 第22页 |
(三) 苏家屯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(四) 苏家屯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方法 | 第23-24页 |
二、苏家屯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取得的成效 | 第24-25页 |
(一) 理论武装工作全面推进 | 第24页 |
(二) 区域对外影响力显著提高 | 第24-25页 |
(三)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| 第25页 |
(四) 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| 第25页 |
三、苏家屯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| 第25-27页 |
(一) 宣传干部队伍薄弱,走进群众能力有待加强 | 第25-26页 |
(二) 宣传资源分散,大宣传格局有待建立 | 第26页 |
(三) 品牌活动“运动化”,主题性活动有待常态化 | 第26页 |
(四) 新兴媒体利用不足,阵地意识有待加强 | 第26-27页 |
四、苏家屯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| 第27-30页 |
(一) 宣传思想队伍建设落后,人才队伍建设需要“本土化” | 第27页 |
(二) 宣传思想工作面临情况复杂,各部门没有形成共识合力 | 第27-28页 |
(三) 受社会性“主题日”工作模式影响,缺乏长效性的工作机制 | 第28页 |
(四) 对新兴媒体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快速到来准备不足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改进苏家屯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对策建议 | 第30-39页 |
一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完善人才队伍结构 | 第30-32页 |
(一) 深化学习培训改革,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| 第30-31页 |
(二)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,打造“本土化”基层宣讲队伍 | 第31页 |
(三) 完善激励考核制度,激发人才创造性和积极性 | 第31-32页 |
二、适应形势转变观念,开拓“大宣传”工作格局 | 第32-34页 |
(一) 树立“大部门”理念,行成多方合力 | 第32-33页 |
(二) 增强“大整合”意识,行成覆盖全区的文化传播网络 | 第33页 |
(三) 理清“大生产”观念,促进软文化生产力发展 | 第33-34页 |
三、构建长效性工作机制,促进品牌活动落地生根 | 第34-35页 |
(一) 深入了解群众需求,使品牌活动“群众化” | 第34-35页 |
(二) 制定品牌活动发展蓝图,保证活动长效性 | 第35页 |
四、强化网络阵地意识,把握新兴媒体“话语权” | 第35-39页 |
(一) 健全“互联网+”工作模式,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| 第36-37页 |
(二) 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,行成舆论共鸣 | 第37页 |
(三) 肃清网络舆论生态环境,引领人民思潮健康发展 | 第37-39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39-41页 |
一、基本研究结论 | 第39页 |
二、研究局限和展望 | 第39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附录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