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1.1 超分子化学的概述 | 第8-9页 |
1.2 冠醚的概述 | 第9-11页 |
1.2.1 冠醚的概述 | 第9-10页 |
1.2.2 冠醚的应用 | 第10-11页 |
1.3 含冠醚环的分子组装与配位研究概述 | 第11-16页 |
1.3.1 轮烷和准轮烷 | 第11-14页 |
1.3.2 钌配合物的应用及组装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4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8页 |
1.4.1 课题来源 | 第16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轮烷及其组装体的分子设计与合成路线 | 第18-34页 |
2.1 分子设计 | 第18-19页 |
2.1.1 轮烷主客体的选择 | 第18页 |
2.1.2 目标分子的确定 | 第18-19页 |
2.2 合成路线 | 第19-32页 |
2.2.1 主体冠醚环的合成 | 第19-22页 |
2.2.2 客体线性分子的合成路线 | 第22-26页 |
2.2.3 组装准轮烷、轮烷的合成 | 第26-28页 |
2.2.4 钉配合物及组装体的合成 | 第28-32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第3章 实验部分 | 第34-46页 |
3.1 仪器与药品 | 第34-35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5-45页 |
3.2.1 溶剂的处理 | 第35-37页 |
3.2.2 主体冠醚的制备 | 第37-40页 |
3.2.3 客体线性分子的合成 | 第40-42页 |
3.2.4 准轮烷和轮烷的制备 | 第42页 |
3.2.5 钌配合物的制备 | 第42-44页 |
3.2.6 钌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| 第44-4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4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6-62页 |
4.1 冠醚合成方法的选择 | 第46-47页 |
4.2 准轮烷线性分子合成方法的选择 | 第47-48页 |
4.2.1 9-anthracenemethylamine-4-carbomethoxybenzylidene 的合成方法的选择 | 第47页 |
4.2.2 9-氨甲基蒽合成方法的选择 | 第47-48页 |
4.3 轮烷合成方法的选择 | 第48-51页 |
4.4 钉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 | 第51-56页 |
4.4.1 配合物[Ru(bpy)_2phen]~(2+)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| 第51-52页 |
4.4.2 配合物[Ru(bpy)_2(phen-15-C-5)~(2+)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| 第52-53页 |
4.4.3 配合物[Ru(phen)_3]~(2+)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| 第53-54页 |
4.4.4 配合物[Ru(phen)_2(phen-15-C-5)]~(2+)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| 第54-56页 |
4.5 产物结构分析 | 第56-5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9-62页 |
结论 | 第62-64页 |
附录 | 第64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