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

马来西亚族群政策评析--肯定性行动视角下的观察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绪论第12-15页
    一、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背景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的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国外现状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国内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思路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文献研究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比较研究法第14-15页
第一章 肯定性行动的构成要素第15-27页
    一、“肯定性行动”的译法与理论支撑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肯定性行动”的名词翻译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肯定性行动”的理论支撑第15-16页
    二、美国“肯定性行动”的发展历程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萌芽时期(20 世纪 40-50 年代)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维权时期(20 世纪 50-60 年代)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优待时期(20 世纪 60-80 年代)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平等时期(20 世纪80年代末至今)第20-21页
    三、肯定性行动的构成要素第21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实施前提:历史上遭受过歧视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实施对象:经济处于弱势的某种族或族群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实施目的:实现公平竞争,促成法律平等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实施方式:优待措施,反对配额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(五)实施期限:阶段性过渡,最终废止第26-27页
第二章 马来西亚族群政策沿革第27-41页
    一、马来西亚的族群概况第27页
    二、形成时期的同化压迫第27-28页
    三、殖民时期的统领分化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英国殖民时期:分而治之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日本殖民时期:“亲马恶华”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英国殖民回归:从分化政策到多元发展第32-34页
    四、独立时期:自由放任政策第34-36页
    五、1970 年—1990 年:新经济政策第36-38页
    六、20 世纪90年代至今:新发展政策第38-41页
第三章 马来西亚族群政策与肯定性行动的关系第41-50页
    一、马来西亚族群政策与肯定性行动的相关性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实施对象之相关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实施手段之相关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实施目的之相关第43-44页
    二、马来西亚族群政策与肯定性行动的差异性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实施缘由之异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配额使用之异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法律基础之异第46-47页
    三、小结:马来西亚族群政策的定位第47-50页
第四章 对马来西亚族群政策的反思第50-57页
    一、马来西亚族群政策的合理之维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维度一:将政党作为族群冲突的缓冲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维度二:对华人采取温和政策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维度三:统筹兼顾,灵活变更第53页
    二、马来西亚族群政策不合理性之反思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反思一:法律上的不平等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反思二:对配额制的滥用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反思三:突出族群身份,回避社会问题第55-57页
结语第57-58页
参考文献第58-62页
致谢第62-63页
附录: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反华势力干预新疆事务研究
下一篇: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讨--以河北省肥乡县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