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目标极化分解与海岸带滩涂极化特征研究
| 致谢 | 第4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24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| 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0页 |
| 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| 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| 1.4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| 1.4.1 主要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| 1.5 小结 | 第22-24页 |
| 2 极化SAR基本理论 | 第24-34页 |
| 2.1 极化波的表征 | 第24页 |
| 2.2 极化波椭圆 | 第24-27页 |
| 2.2.1 琼斯矢量(Jones) | 第25-26页 |
| 2.2.2 斯托克斯矢量(Stokes) | 第26-27页 |
| 2.3 目标极化散射矩阵的表征 | 第27-29页 |
| 2.3.1 极化散射矩阵 | 第27页 |
| 2.3.2 极化相干矩阵和协方差矩阵 | 第27-29页 |
| 2.4 典型目标基本散射机理 | 第29-33页 |
| 2.4.1 奇次散射 | 第30-31页 |
| 2.4.2 偶次散射 | 第31页 |
| 2.4.3 体散射 | 第31-33页 |
| 2.4.4 螺旋散射 | 第33页 |
| 2.5 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3 经典极化目标分解算法及改进算法 | 第34-58页 |
| 3.1 Freeman-Durden目标分解 | 第34-37页 |
| 3.2 Yamaguchi目标分解 | 第37-39页 |
| 3.3 改进的目标分解算法 | 第39-46页 |
| 3.3.1 基于相干矩阵的角度旋转补偿 | 第39-41页 |
| 3.3.2 改进的体散射模型 | 第41-43页 |
| 3.3.3 功率限制 | 第43-46页 |
| 3.4 实验分析 | 第46-52页 |
| 3.4.1 负功率像素点的统计及分析 | 第47-49页 |
| 3.4.2 极化分解结果分析 | 第49-52页 |
| 3.5 扩展体散射模型的目标分解算法 | 第52-55页 |
| 3.5.1 扩展的体散射模型 | 第52-53页 |
| 3.5.2 功率限制 | 第53-55页 |
| 3.6 实验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3.6.1 负功率像素点的统计及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3.6.2 极化分解结果比较 | 第56-57页 |
| 3.7 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4 C波段与X波段的滩涂极化特征比较 | 第58-75页 |
| 4.1 高分极化SAR数据 | 第58页 |
| 4.2 研究区域概述 | 第58-60页 |
| 4.3 C和X波段滩涂区域极化特征 | 第60-73页 |
| 4.3.1 C波段滩涂极化特征 | 第60-67页 |
| 4.3.1.1 极化分解主导散射机制分析 | 第60-63页 |
| 4.3.1.2 去极化分析 | 第63-67页 |
| 4.3.2 C与X波段滩涂极化特征比较 | 第67-73页 |
| 4.4 小结 | 第73-75页 |
| 5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6页 |
| 5.1 结论 | 第75页 |
| 5.2 展望 | 第75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82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82-84页 |
| 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