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引言 | 第12-18页 |
一、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二、研究述评 | 第14-16页 |
三、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从“青年茅盾”到“晚年茅盾”的文学变迁 | 第18-36页 |
第一节 作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“青年茅盾”:现实主义的倡导 | 第18-23页 |
一、写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| 第18-19页 |
二、结合中国国情,倡导“为人生”的文学 | 第19-21页 |
三、引入“新浪漫主义”和自然主义做补充 | 第21-23页 |
第二节 理论与创作交错的“中年茅盾”:现实主义的探索 | 第23-31页 |
一、“革命文学”论争: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漫神话书写 | 第24-26页 |
二、“左联”时期:转向“社会分析”,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社会论战 | 第26-27页 |
三、“战乱时期”:从“心理分析”到“民族形式” | 第27-31页 |
第三节 理论与创作对话的“晚年茅盾”:现实主义的呼唤 | 第31-36页 |
一、显在的文艺官员背后的潜在生命个体身份 | 第32-34页 |
二、显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身份背后的隐性作家身份 | 第34-36页 |
第二章 “晚年茅盾”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现实主义诉求 | 第36-54页 |
第一节 重读《夜读偶记——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它》:现实主义的隐性呼唤 | 第36-43页 |
一、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斗争 | 第36-40页 |
二、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问题 | 第40-43页 |
第二节 重读《关于历史和历史剧——从<卧薪尝胆>的许多不同剧本谈起》:还原历史的真实 | 第43-48页 |
一、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统一 | 第43-45页 |
二、古为今用、人民立场和文学语言等问题 | 第45-48页 |
第三节 在作家作品评论中重申现实主义 | 第48-54页 |
一、对杨沫的《青春之歌》的辩护的解读 | 第48-50页 |
二、对姚雪垠的《李自成》的评论的解读 | 第50-51页 |
三、对茹志鹃等青年作家作品的评论的解读 | 第51-54页 |
第三章 “晚年茅盾”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追求 | 第54-68页 |
第一节 旧体诗词创作:从“新台阁体”回归现实主义 | 第54-62页 |
一、受时代影响的“新台阁体”诗词 | 第54-57页 |
二、抒写个人情感和生命体验的诗词 | 第57-60页 |
三、反思政治和历史的诗篇 | 第60-62页 |
第二节 小说创作:疏离时代的现实反思 | 第62-68页 |
一、续写《霜叶红似二月花》的心理动因 | 第62-64页 |
二、人物形象改变中折射的政治与文化反思 | 第64-66页 |
三、立足私人家史展开日常生活叙事 | 第66-68页 |
余论 | 第68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