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6页 |
1.1 Tol2转座子体系及其应用 | 第15-25页 |
1.1.1 转座子及其类型 | 第15-17页 |
1.1.2 Tol2转座子的发现 | 第17-19页 |
1.1.3 Tol2转座子的结构 | 第19-20页 |
1.1.4 Tol2转座子体系的构建 | 第20-23页 |
1.1.5 Tol2转座子体系的应用和前景 | 第23-25页 |
1.2 转基因观赏鱼的研究进展 | 第25页 |
1.3 黑点青鳉 | 第25-26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6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6页 |
第二章 构建全身细胞表达荧光蛋白的黑点青鳉家系 | 第36-65页 |
2.1 材料 | 第36-39页 |
2.1.1 实验鱼 | 第36页 |
2.1.2 载体 | 第36页 |
2.1.3 药品试剂 | 第36-37页 |
2.1.4 实验仪器设备 | 第37-38页 |
2.1.5 溶液配制 | 第38-39页 |
2.2 方法 | 第39-54页 |
2.2.1 载体的构建 | 第39-47页 |
2.2.2 体外转录合成Tol2转座酶加帽mRNA | 第47-49页 |
2.2.3 显微注射 | 第49-53页 |
2.2.4 家系的建立 | 第53-54页 |
2.3 结果 | 第54-61页 |
2.3.1 注射玻璃针 | 第54-55页 |
2.3.2 全身细胞表达绿色eGFP荧光蛋白的家系 | 第55-59页 |
2.3.3 全身细胞表达黄色mVenus荧光蛋白的家系 | 第59-61页 |
2.4 讨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第三章 构建肌肉细胞表达mCherry的黑点青鳉家系 | 第65-79页 |
3.1 材料 | 第65-66页 |
3.1.1 实验鱼 | 第65页 |
3.1.2 载体 | 第65-66页 |
3.1.3 药品试剂 | 第66页 |
3.1.4 实验仪器设备 | 第66页 |
3.1.5 溶液配制 | 第66页 |
3.2 方法 | 第66-75页 |
3.2.1 mlc2f启动子的克隆 | 第66-68页 |
3.2.2 pminiTol2-mlc2f-mCherry载体的构建 | 第68-72页 |
3.2.3 体外转录合成Tol2转座酶加帽mRNA | 第72-74页 |
3.2.4 显微注射 | 第74页 |
3.2.5 家系的建立 | 第74-75页 |
3.3 结果 | 第75-77页 |
3.3.1 F0代阳性个体 | 第75页 |
3.3.2 F1代阳性个体 | 第75-77页 |
3.4 讨论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79页 |
第四章 构建鳍条细胞表达eGFP的黑点青鳉家系 | 第79-101页 |
4.1 材料 | 第80页 |
4.1.1 实验鱼 | 第80页 |
4.1.2 载体 | 第80页 |
4.1.3 药品试剂 | 第80页 |
4.1.4 实验仪器设备 | 第80页 |
4.1.5 溶液配制 | 第80页 |
4.2 方法 | 第80-92页 |
4.2.1 and1启动子的克隆 | 第80-88页 |
4.2.2 pminiTol2-and1-eGFP载体的构建 | 第88-91页 |
4.2.3 体外转录合成Tol2转座酶加帽mRNA | 第91-92页 |
4.2.4 显微注射 | 第92页 |
4.2.5 家系的建立 | 第92页 |
4.3 结果 | 第92-98页 |
4.3.1 and1启动子的克隆 | 第92-94页 |
4.3.2 F0代阳性个体 | 第94-96页 |
4.3.3 F1代阳性个体 | 第96-98页 |
4.4 讨论 | 第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1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1-102页 |
5.1 结论 | 第101页 |
5.2 创新 | 第101页 |
5.3 展望 | 第101-102页 |
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| 第102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