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有机化学论文

两亲性淀粉反相聚集体对蛋白质的增溶性质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2页
    1.1 淀粉及其改性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淀粉的简介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1 淀粉的结构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.2 淀粉的性质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淀粉改性第13-14页
    1.2 两亲性淀粉反相聚集体的研究进展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两亲性淀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两亲性淀粉的简介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两亲性淀粉的制备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3 两亲性淀粉的性质及应用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反相聚集体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反相聚集体的简介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反相聚集体的制备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3 反相聚集体的应用第17页
    1.3 蛋白及其增溶萃取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蛋白质的简介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蛋白质的萃取第18-20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的意义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1-22页
第二章 淀粉烷基酸酯的制备及表征第22-32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22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淀粉烷基酸酯的制备及分析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降解淀粉的制备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淀粉烷基酸酯的制备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3 产品的纯化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4 淀粉烷基酸酯取代度的测定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5 淀粉烷基酸酯的表征第25-26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淀粉烷基酸酯的取代度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淀粉烷基酸酯的表征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淀粉烷基酸酯的IR表征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淀粉烷基酸酯的TG表征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3 GPC测定降解淀粉及淀粉烷基酸酯的相对分子量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4 淀粉烷基酸酯的XRD分析第30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0-32页
第三章 淀粉烷基酸酯反相聚集体的性质研究第32-43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32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方法及过程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反相聚集体体溶液的配制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反相聚集体溶液的Wo值测定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3 反相聚集体体溶液的粘度测定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4 反相聚集体体溶液的表面张力测定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5 反相聚集体体溶液的粒径测定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6 反相聚集体体聚集形貌研究第35-36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反相聚集体溶液Wo值与粘度的关系研究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反相聚集体溶液的表面张力性质研究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淀粉辛酸酯反相聚集体的粒径研究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1 淀粉辛酸酯取代度对反相聚集体的粒径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2 淀粉辛酸酯浓度对反相聚集体的粒径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淀粉辛酸酯反相聚集体TEM图第41-42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2-43页
第四章 淀粉辛酸酯反相聚集体对蛋白质增溶性质研究第43-52页
    4.1 前言第43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方法及过程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2 淀粉辛酸酯反相聚集体对蛋白质的增溶作用第44-45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牛血清蛋白质的标准曲线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蛋白胨加入量对蛋白质增溶能力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淀粉辛酸酯浓度对蛋白质增溶能力的影响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萃取温度对蛋白质增溶能力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萃取时间对蛋白质增溶能力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振荡速度对蛋白质增溶能力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缓冲溶液pH对蛋白质增溶能力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2-54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52-53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9页
致谢第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含β-内酰胺螺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细胞毒活性研究
下一篇:系列功能基取代酞菁纳米杂化体系的制备和光物理性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