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9-11页 |
1.2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9-10页 |
1.2.2 技术路线 | 第10-11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1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4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4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4页 |
1.4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4.3 国内外文献述评 | 第16-17页 |
1.5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| 第17-18页 |
1.5.1 可能的创新 | 第17页 |
1.5.2 不足之处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股票发行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8-28页 |
2.1 股票发行市场监管理论 | 第18-22页 |
2.1.1 股票发行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| 第18-20页 |
2.1.2 股票发行市场监管的质疑 | 第20-22页 |
2.2 股票发行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2-25页 |
2.3 股票发行制度变迁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4 股票发行利益集团理论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我国推行注册制改革的动因分析 | 第28-37页 |
3.1 注册制改革动因之一:消除核准制下的制度缺陷 | 第28-32页 |
3.1.1 阻止权力寻租造成的“劣币驱逐良币” | 第28-29页 |
3.1.2 减少上市公司掠夺性“圈钱”和业绩“变脸” | 第29-31页 |
3.1.3 防止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合谋 | 第31-32页 |
3.1.4 避免投资主体的羊群行为 | 第32页 |
3.2 注册制改革动因之二:完善股票发行市场化改革 | 第32-36页 |
3.2.1 调整股市偏离“三公”原则的目标定位 | 第32-33页 |
3.2.2 斩断股票市场政府的“攫取之手” | 第33-35页 |
3.2.3 切除股票市场利益集团的“寻租之手” | 第35-36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股票发行注册制与核准制的比较分析 | 第37-48页 |
4.1 两种基本的股票发行制度 | 第37-39页 |
4.1.1 注册制的概念及特征 | 第37-38页 |
4.1.2 核准制的概念及特征 | 第38-39页 |
4.2 注册制与核准制的比较分析 | 第39-46页 |
4.2.1 注册制的典型代表:美国 | 第39-41页 |
4.2.2 核准制的典型代表:英国 | 第41-44页 |
4.2.3 注册制与核准制的比较 | 第44-4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我国推行注册制改革的条件分析 | 第48-63页 |
5.1 注册制改革的基础条件分析 | 第48-53页 |
5.1.1 完善的股票市场法律制度 | 第48-50页 |
5.1.2 清晰的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 | 第50-52页 |
5.1.3 成熟理性的市场主体 | 第52-53页 |
5.2 注册制条件下市场主体行为博弈分析 | 第53-62页 |
5.2.1 博弈之一:上市公司、中介机构以及投资主体行为 | 第54-57页 |
5.2.2 博弈之二:监管机构、上市公司以及中介机构行为 | 第57-62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六章 我国推行注册制改革的风险及防控 | 第63-73页 |
6.1 我国推行注册制改革可能面临的风险 | 第63-65页 |
6.1.1 监管机构放权不当的风险 | 第63-64页 |
6.1.2 中介机构重任难当的风险 | 第64页 |
6.1.3 上市主体泥沙俱下的风险 | 第64-65页 |
6.1.4 投资主体“弃真纳伪”的风险 | 第65页 |
6.2 注册制改革风险防控的政策建议 | 第65-73页 |
6.2.1 重新定位股票发行监管主体 | 第65-66页 |
6.2.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| 第66-68页 |
6.2.3 严格上市主体退市制度 | 第68-71页 |
6.2.4 健全投资主体保障机制 | 第71-73页 |
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附录 | 第82-88页 |
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