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缩略词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1页 |
1.1 水稻早衰性和持绿性的研究进展 | 第11页 |
1.2 叶绿素合成过程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3 水稻叶片持绿性概念 | 第12页 |
1.4 水稻叶片衰老性概念 | 第12-13页 |
1.5 两系杂交稻骨干亲本HD9802s和Y58S | 第13页 |
1.6 持绿和早衰基因的定位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6.1 持绿和早衰基因的定位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6.2 相关基因的选取依据 | 第15-16页 |
1.7 实时荧光定量PCR(Real-time quantitative PCR)技术 | 第16页 |
1.7.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原理 | 第16页 |
1.7.2 以参照基因作为标准进行相对定量 | 第16页 |
1.8 RNA干扰技术作用原理 | 第16-18页 |
1.8.1 RNAi的主要过程 | 第16-17页 |
1.8.2 siRNA与miRNA的区别 | 第17-18页 |
1.9 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| 第18-20页 |
1.9.1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| 第19页 |
1.9.2 基因枪法 | 第19-20页 |
1.9.3 花粉管通道法 | 第20页 |
1.10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| 第21-37页 |
2.1 供试材料 | 第21-27页 |
2.1.1 植物材料 | 第21页 |
2.1.2 菌株及载体 | 第21-22页 |
2.1.3 主要酶与试剂 | 第22-23页 |
2.1.4 实验仪器和设备型号 | 第23页 |
2.1.5 常用培养基及其配制 | 第23-26页 |
2.1.5.1 常规用培养基 | 第23-24页 |
2.1.5.2 水稻品种日本晴、R287各阶段培养基 | 第24-26页 |
2.1.6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| 第26-27页 |
2.1.6.1 常用激素 | 第26页 |
2.1.6.2 缓冲液及抗生素 | 第26页 |
2.1.6.3 质粒DNA抽提相关试剂 | 第26-27页 |
2.2 方法 | 第27-37页 |
2.2.1 水稻叶片总RNA的提取 | 第27-29页 |
2.2.1.1 准备工作 | 第27页 |
2.2.1.2 总RNA的提取 | 第27-28页 |
2.2.1.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| 第28页 |
2.2.1.4 cDNA第一链的合成 | 第28-29页 |
2.2.1.5 Real Time PCR | 第29页 |
2.2.2 基因Osh69、OsDos和SGR及的表达分析和克隆 | 第29-32页 |
2.2.2.1 基因Osh69、OsDos和SGR的克隆 | 第29-31页 |
2.2.2.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(E.coli)的制备 | 第31页 |
2.2.2.3 大肠杆菌的常规转化 | 第31-32页 |
2.2.2.4 菌落PCR检测 | 第32页 |
2.2.2.5 质粒DNA提取并酶切检测 | 第32页 |
2.2.3 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2-33页 |
2.2.4 表达载体导入根癌农杆菌 | 第33-34页 |
2.2.4.1 农杆菌电转感受态的制备 | 第33-34页 |
2.2.4.2 表达载体质粒电转化农杆菌感受态 | 第34页 |
2.2.5 农杆菌介导水稻愈伤组织的转化 | 第34-37页 |
2.2.5.1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培养 | 第34-35页 |
2.2.5.2 愈伤组织的预培养 | 第35页 |
2.2.5.3 农杆菌的活化及培养 | 第35页 |
2.2.5.4 农杆菌转化与共培养 | 第35-36页 |
2.2.5.5 愈伤组织的选择培养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53页 |
3.1 不同时期水稻叶片的Real Time PCR检测 | 第37-44页 |
3.1.1 水稻叶片RNA检测 | 第37页 |
3.1.2 荧光定量PCR引物 | 第37-38页 |
3.1.3 持家基因β-actin的检测 | 第38页 |
3.1.4 β-actin、Osh69、SGR和OsDos基因的引物溶解曲线 | 第38-40页 |
3.1.5 Osh69基因在不同材料和不同时期中的表达水平 | 第40-42页 |
3.1.6 SGR基因在不同材料和不同时期中的表达水平 | 第42-43页 |
3.1.7 OsDos基因在不同材料和不同时期中的表达水平 | 第43-44页 |
3.2 候选基因RNA干扰载体的构建 | 第44-51页 |
3.2.1 RNA干扰片段的选取 | 第45页 |
3.2.2 RNA干扰引物的设计 | 第45-46页 |
3.2.3 各基因干扰引物的扩增 | 第46页 |
3.2.4 各基因扩增产物与T载体的连接 | 第46-47页 |
3.2.5 各基因扩增产物与表达载体的连接 | 第47-50页 |
3.2.6 干扰载体电转农杆菌感受态 | 第50-51页 |
3.3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转化水稻日本晴和R287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| 第53-55页 |
4.1 讨论 | 第53页 |
4.2 展望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