颈胸椎手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前言 | 第10-11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1-31页 |
2.1 颈椎解剖生理 | 第11-15页 |
2.1.1 上颈椎段解剖生理 | 第11-13页 |
2.1.2 下颈椎段解剖生理 | 第13-15页 |
2.2 颈椎病的认识 | 第15-20页 |
2.2.1 颈椎病的概念与流行病学调查 | 第15-16页 |
2.2.2 颈椎病分类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2.2.3 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与发病机制 | 第17-20页 |
2.3 颈椎病的非侵入干预 | 第20-28页 |
2.3.1 颈椎手法发展现状 | 第20-24页 |
2.3.2 胸椎手法发展现状 | 第24-26页 |
2.3.3 运动干预 | 第26-27页 |
2.3.4 理疗 | 第27页 |
2.3.5 综合干预 | 第27-28页 |
2.4 神经分型颈椎病疗效评价的研究 | 第28-31页 |
2.4.1 神经根型颈椎病与热成像的研究 | 第28-30页 |
2.4.2 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评价量表关系的研究 | 第30-31页 |
3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31-40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31-33页 |
3.1.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| 第31-32页 |
3.1.2 研究对象胸椎曲度信息 | 第32页 |
3.1.3 研究对象筛选 | 第32-33页 |
3.2 实验设备 | 第33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33-39页 |
3.3.1 受试者基本情况调查 | 第33-34页 |
3.3.2 红外线热成像测试 | 第34-35页 |
3.3.3 分组及干预 | 第35-37页 |
3.3.4 疗效评价 | 第37-39页 |
3.4 实验设计 | 第39页 |
3.5 统计方法 | 第39-40页 |
4 实验结果 | 第40-48页 |
4.1 红外线热成像图成像结果 | 第40-42页 |
4.2 红外线热成像图分析 | 第42-45页 |
4.2.1 颈区红外线热成像图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2.2 放射区域红外线热成像图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3 评分量表分数结果 | 第45-47页 |
4.3.1 田中靖久量表结果 | 第45-46页 |
4.3.2 VAS疼痛模拟评价量表 | 第46-47页 |
4.3.3 NDI颈椎功能评价量表结果 | 第47页 |
4.4 疼痛变化与温度变化 | 第47-48页 |
4.5 小结 | 第48页 |
5 分析与讨论 | 第48-55页 |
5.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温差变化 | 第48-50页 |
5.1.1 温度变化与评价疗效 | 第48-49页 |
5.1.2 疼痛症状与温差变化关系 | 第49-50页 |
5.2 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脊柱关系 | 第50-52页 |
5.3 神经根型颈椎病与姿态关系 | 第52-53页 |
5.4 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策略讨论 | 第53-55页 |
5.4.1 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切入点 | 第53页 |
5.4.2 颈胸椎运动学关系 | 第53-54页 |
5.4.3 治疗策略的建立 | 第54-55页 |
5.5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| 第55页 |
6 结论与建议 | 第55-57页 |
6.1 结论 | 第55页 |
6.2 建议 | 第55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3页 |
附录 | 第63-68页 |
附录 A | 第63-66页 |
附录 B | 第66-68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