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SⅢ对J/ψ和ψ(2S)参数精确测量的预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5-28页 |
1.1 标准模型 | 第15-17页 |
1.2 粲偶素物理 | 第17-19页 |
1.2.1 粒子物理实验 | 第17-18页 |
1.2.2 J/ψ及ψ(2S)的发现 | 第18-19页 |
1.3 J/ψ及ψ(2S)共振参数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5页 |
1.3.1 VEPP-4实验 | 第19-20页 |
1.3.2 KEDR实验 | 第20-21页 |
1.3.3 CLEO-c实验 | 第21页 |
1.3.4 E760实验 | 第21-22页 |
1.3.5 J/ψ在BESⅠ上的线性扫描 | 第22-23页 |
1.3.6 ψ(2S)在BESⅡ上的线性扫描 | 第23-25页 |
1.4 课题内容及研究意义 | 第25-26页 |
1.5 论文结构 | 第26-28页 |
第2章 数据分析 | 第28-45页 |
2.1 强子事例选择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2 J/ψ扫描中的事例选择条件 | 第29-33页 |
2.3 J/ψ扫描中的本底分析 | 第33-35页 |
2.4 ψ(2S)扫描中的事例选择条件 | 第35-41页 |
2.4.1 ψ(2S)峰能区采集的原始数据类型 | 第35-36页 |
2.4.2 径迹级和事例级的事例选择 | 第36-41页 |
2.5 ψ(2S)扫描中的本底分析 | 第41-43页 |
2.6 强子样本检测 | 第43-44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3章 实验取数时间及积分亮度估计 | 第45-50页 |
3.1 BEPC亮度 | 第45-46页 |
3.2 BEPC/BES正常运行效率 | 第46-47页 |
3.3 数据获取的有效时间效率 | 第47页 |
3.4 强子事例选择效率 | 第47页 |
3.5 考虑能散的有效强子截面 | 第47-48页 |
3.6 数据获取时间估计 | 第48-50页 |
第4章 强子产生总截面计算的分析 | 第50-65页 |
4.1 基于费曼图的辐射修正方案 | 第50-54页 |
4.1.1 零阶截面 | 第51页 |
4.1.2 顶点修正 | 第51-52页 |
4.1.3 真空极化 | 第52-53页 |
4.1.4 自能修正项 | 第53页 |
4.1.5 轫致辐射修正项 | 第53-54页 |
4.2 辐射修正结构函数方案 | 第54-59页 |
4.2.1 辐射变量的定义 | 第54-55页 |
4.2.2 考虑横动量时的有效质心能量 | 第55-56页 |
4.2.3 Kureav-Fadin辐射因子 | 第56-57页 |
4.2.4 Wujimin辐射因子 | 第57页 |
4.2.5 e~+e~-淹没过程总截面 | 第57-59页 |
4.3 结论 | 第59-65页 |
第5章 强子产生器的改进 | 第65-80页 |
5.1 强子探测效率 | 第65-66页 |
5.2 Lund面积定律的表述 | 第66-67页 |
5.3 夸克弦碎裂强子化 | 第67-70页 |
5.3.1 一般公式 | 第67-68页 |
5.3.2 弦碎裂为2强子解 | 第68-69页 |
5.3.3 弦碎裂为3强子解 | 第69页 |
5.3.4 弦碎裂为多强子解 | 第69-70页 |
5.4 含有胶子弦碎裂的强子化 | 第70-79页 |
5.4.1 LUARLW模拟的产生和衰变道 | 第70-79页 |
5.5 LUARLW的参数协调 | 第79-80页 |
第6章 拟合结果和数据分析 | 第80-91页 |
6.1 对真实数据的拟合 | 第80-83页 |
6.2 对蒙特卡罗数据的拟合 | 第83-89页 |
6.3 拟合结果 | 第89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7章 展望 | 第91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