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新闻学、新闻事业论文--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--新闻写作论文

新闻评论与传媒公共领域的建构--以《新京报》(2013-2017)评论版为例

中文摘要第3-4页
英文摘要第4页
1 绪论第7-14页
    1.1 研究问题第7-8页
    1.2 文献综述第8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传媒与公共领域研究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评论与公共领域研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《新京报》相关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12页
    1.4 创新点第12-14页
2 公共领域及其与媒体的关系第14-18页
    2.1 “公共”词源与中西方公共观念第14页
    2.2 公共领域理论溯源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阿伦特与古典公共领域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哈贝马斯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第15-16页
    2.3 媒体与公共领域第16-18页
3 《新京报》评论版的论域第18-37页
    3.1 传媒公共领域的分析维度第18-20页
    3.2 《新京报》公共空间总体特征第20-22页
    3.3 评论议题分析第22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议题总体分布状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评论地域属性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社论栏目议题及属地分布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小结:议题公共事务性强,舆论监督异地化第28-29页
    3.4 作者来源分析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评论作者总体分布状况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中长篇来稿评论作者来源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“微言大义”栏目作者来源统计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小结:精英草根共登场 普通公众参与有限第32-33页
    3.5 评论立场与目的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评论立场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评论目的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小结:观点多元 评论快餐化第35-37页
4 重大公共事件与《新京报》评论第37-47页
    4.1 时效性与连续性等第37-40页
    4.2 李文星之死事件与《新京报》评论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舆论走势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《新京报》评论及其影响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小结第44页
    4.3 大兴火灾事件与《新京报》评论第44-47页
5 结论第47-50页
致谢第50-51页
参考文献第51-56页
附录第56页
    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第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算法推荐的“信息茧房”效应及反思--以“今日头条”个性化新闻推荐为例
下一篇:陪都媒体镜像中的重庆大隧道窒息惨案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