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目录 | 第10-14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4-17页 |
1 绪论 | 第17-32页 |
·问题的缘起 | 第17-24页 |
·将生态位理论引入高校德育的思考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高校德育绩效及其评价的原因 | 第21-24页 |
·研究价值 | 第24-26页 |
·理论价值 | 第24-25页 |
·实践价值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6-28页 |
·论文研究的内容框架、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| 第28-31页 |
·论文研究的内容框架 | 第28-29页 |
·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9-30页 |
·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| 第30-3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2 生态竞争视阈下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| 第32-101页 |
·生态竞争视阈下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理论的提出 | 第32-35页 |
·高校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| 第32-33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理论 | 第33-34页 |
·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理论 | 第34-35页 |
·生态竞争视阈下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理论的提出及其理论基础 | 第35页 |
·德育理论概述 | 第35-46页 |
·近代西方德育理论及其源头 | 第35-38页 |
·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 | 第38-42页 |
·生态德育理论与德育生态理论 | 第42-46页 |
·国内外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| 第46-78页 |
·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| 第46-58页 |
·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| 第58-64页 |
·国外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| 第64-71页 |
·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| 第71-78页 |
·教育生态理论研究 | 第78-86页 |
·教育生态学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| 第78-81页 |
·我国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及应用 | 第81-83页 |
·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| 第83-86页 |
·竞争理论概述 | 第86-94页 |
·现代与当代的主流竞争理论学说 | 第86-89页 |
·新兴的竞争理论 | 第89-92页 |
·生态竞争理论 | 第92-94页 |
·教育绩效理论的研究现状 | 第94-96页 |
·教育评价理论概述 | 第96-100页 |
·第一代教育评价理论——测量时代(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) | 第96-97页 |
·第二代教育评价理论——描述时代(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) | 第97-98页 |
·第三代教育评价理论——判断时代(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) | 第98-99页 |
·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——建构时代(20世纪80年代至今) | 第99-10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3 高校德育生态位理论研究及生态竞争分析 | 第101-138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系统概论 | 第101-120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| 第101-102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特征 | 第102-104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| 第104-106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系统中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 | 第106-109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的内涵 | 第109-120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位理论及其理论基础 | 第120-129页 |
·从生态位到教育生态位理论 | 第120-125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位的内涵 | 第125-126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位的多重维度 | 第126-129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位的数学模型 | 第129-132页 |
·生态位态势模型 | 第129页 |
·生态位进化模型 | 第129-132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| 第132-137页 |
·静态模型——三层评价结构 | 第132-134页 |
·动态模型——三维评价结构 | 第134-135页 |
·态势模型——三元评价结构 | 第135-1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37-138页 |
4 高校德育生态位实证分析与研究 | 第138-164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位实证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38-140页 |
·数学模型的确定 | 第138-139页 |
·对象指标的选择 | 第139页 |
·数据获取与模型求解 | 第139-140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位的态势变化 | 第140-147页 |
·江苏省高校德育生态位态势的实证研究 | 第147-160页 |
·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在校生生态位 | 第149-151页 |
·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招生生态位 | 第151-153页 |
·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毕业生生态位 | 第153-155页 |
·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德育教职工生态位 | 第155-156页 |
·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德育专任教师生态位 | 第156-157页 |
·江苏省25所本科高等院校德育生态位综合比较分析 | 第157-160页 |
·江苏省高校德育生态位重叠的实证研究 | 第160-16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63-164页 |
5 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的构建 | 第164-206页 |
·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概述 | 第164-181页 |
·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64-174页 |
·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的原则 | 第174-179页 |
·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的功能 | 第179-180页 |
·构建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的意义 | 第180-181页 |
·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体系的构成 | 第181-197页 |
·评价目标 | 第181-183页 |
·评价主体与客体 | 第183-184页 |
·评价标准 | 第184-189页 |
·评价内容与形式 | 第189-192页 |
·评价步骤 | 第192-197页 |
·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197-205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| 第197-199页 |
·建立高校德育绩效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 | 第199-200页 |
·选取与确定评价指标的方法 | 第200页 |
·高校德育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00-202页 |
·评价指标权重的处理 | 第202-20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05-206页 |
6 提升高校德育绩效的对策 | 第206-222页 |
·高校德育绩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06-213页 |
·高校德育的低绩效化现象 | 第206页 |
·高校德育绩效存在的问题 | 第206-209页 |
·成因分析 | 第209-213页 |
·生态位视角下提升高校德育绩效的对策 | 第213-221页 |
·树立以生态位理念为特点的高校德育绩效观念 | 第213-214页 |
·结合高校德育要素的生态位对其进行优化配置 | 第214-217页 |
·建立科学、生态、合理的高校德育制度 | 第217-219页 |
·适应并营造适合高校德育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 | 第219-22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21-222页 |
7 回顾与展望 | 第222-225页 |
·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| 第222-223页 |
·本文研究的局限 | 第223-224页 |
·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| 第224-225页 |
致谢 | 第225-2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6-242页 |
附录 | 第2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