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钛酸铋系列化合物的制备、改性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25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1页
    1.2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光催化的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光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影响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3 钛酸铋系列半导体材料概述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钛酸铋的结构和性质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钛酸铋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1.4 钛酸铋系列半导体的改性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晶面调控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元素掺杂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贵金属负载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与其它半导体复合第22-23页
    1.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3-25页
第二章 Bi_4Ti_3O_(12)/Bi_2Ti_2O_7纳米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第25-35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25-26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试剂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仪器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Bi_4Ti_3O_(12)/Bi_2Ti_2O_7复合材料的制备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样品表征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光电化学性能实验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(TC)活性测试第27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27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XRD,SEM和TEM分析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紫外-可见漫反射分析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荧光和光电流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光降解盐酸四环素(TC)活性分析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光催化机理研究第33-34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三章 花状BiOCl修饰Bi_4Ti_3O_(12)纳米片分级结构的构建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第35-51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35-36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剂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仪器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Bi_4Ti_3O_(12)纳米片的的制备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花状BiOCl修饰Bi_4Ti_3O_(12)纳米片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样品表征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光电化学性能实验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活性测试第37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3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结构和形貌分析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光催化活性分析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光学和电学性质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可能的光催化机理第48-50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四章 原位化学转化法合成Bi_4Ti_3O_(12)/I-BiOCl2D/2D异质结体系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第51-69页
    4.1 前言第51-52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试剂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仪器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Bi_4Ti_3O_(12)纳米片的的制备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Bi_4Ti_3O_(12)/I-BiOCl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样品表征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光电化学性能实验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活性测试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光催化制氢活性测试第54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54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结构和形貌分析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能级结构分析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PL分析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光电流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光催化活性测试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和ESR分析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可能的光催化机理第67-6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68-69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9-71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69-70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70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9页
致谢第79-8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80页

论文共8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具有拓展大环锰铁卟啉的合成和电化学性质
下一篇:可见光催化促进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