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轮轨冲角检测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轮轨接触关系介绍 | 第10-11页 |
1.3 轮轨冲角介绍 | 第11-12页 |
1.4 图像检测方法介绍 | 第12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5.1 冲角对机车安全运行监测的研究影响 | 第12-14页 |
1.5.2 列车轮轨接触评价参数研究发展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7 论文的章节安排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两种轮轨冲角检测方案设计 | 第17-26页 |
2.1 基于激光线的轮轨冲角检测 | 第17-18页 |
2.2 基于图形几何学冲角检测 | 第18-25页 |
2.2.1 透视照相机模型分析 | 第18-21页 |
2.2.2 透视相机的参数介绍 | 第21页 |
2.2.3 检测模型组成及原理 | 第21-23页 |
2.2.4 车轮轮廓成像几何模型 | 第23-2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实验检测装置组成介绍 | 第26-35页 |
3.1 硬件部分介绍 | 第26-30页 |
3.1.1 相机的主要分类及介绍 | 第26页 |
3.1.2 检测系统的组成 | 第26-30页 |
3.2 软件部分 | 第30-33页 |
3.2.1 QT的下载、安装与配置 | 第30-31页 |
3.2.2 OpenCV库的配置 | 第31-33页 |
3.3 MIL软件包功能介绍 | 第33-34页 |
3.4 系统工作流程 | 第3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基于激光线冲角检测法的图像处理 | 第35-51页 |
4.1 图像的采集 | 第35页 |
4.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介绍 | 第35-36页 |
4.3 钢轨边缘线检测算法 | 第36-39页 |
4.3.1 梯形畸变介绍 | 第36-37页 |
4.3.2 梯形畸变校正 | 第37-39页 |
4.4 聚类分析法 | 第39-42页 |
4.5 钢轨线的边缘检测 | 第42-46页 |
4.5.1 经典边缘检测算子 | 第42-43页 |
4.5.2 Radon直线检测理论 | 第43-46页 |
4.6 激光线检测算法 | 第46-50页 |
4.6.1 最大值法灰度化 | 第48页 |
4.6.2 激光线的精确定位 | 第48-49页 |
4.6.3 激光线的拟合 | 第49-50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图形几何学检测法中的图像处理 | 第51-66页 |
5.1 车轮图像预处理算法对比 | 第52-54页 |
5.1.1 Otsu阈值法 | 第52页 |
5.1.2 最大熵阈值法 | 第52-53页 |
5.1.3 迭代法选取阈值 | 第53-54页 |
5.2 形态学滤波 | 第54-57页 |
5.2.1 腐蚀和膨胀 | 第54-55页 |
5.2.2 开运算与闭运算 | 第55页 |
5.2.3 二值形态学应用 | 第55-57页 |
5.3 Canny双阈值边缘检测 | 第57-58页 |
5.4 轮缘椭圆识别检测算法设计 | 第58-63页 |
5.4.1 改进椭圆检测算法的意义 | 第58页 |
5.4.2 改进椭圆检测算法原理介绍 | 第58-59页 |
5.4.3 曲率异常点检测 | 第59-60页 |
5.4.4 检测椭圆的几何中心 | 第60-61页 |
5.4.5 对称点组的中心搜索区域算法 | 第61-62页 |
5.4.6 边缘曲率的假设评估 | 第62页 |
5.4.7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车轮椭圆拟合 | 第62-63页 |
5.5 不同复杂度图像椭圆检测结果 | 第63-6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六章 测量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| 第66-72页 |
6.1 轮轨冲角仿真 | 第66页 |
6.2 激光线冲角测量验证结果分析 | 第66-67页 |
6.3 测量精度分析 | 第67-69页 |
6.4 图形几何法检测验证结果分析 | 第69-71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