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3页 |
Abstract | 第3-7页 |
绪论 | 第7-11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7页 |
(二) 选题过程 | 第7-8页 |
(三)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(四) 研究原则 | 第9页 |
(五) 研究方法 | 第9-11页 |
一、文献综述 | 第11-18页 |
(一) 非单位青年 | 第11-12页 |
(二) 组织归属 | 第12-15页 |
(三) 组织社会学和组织变迁理论 | 第15-17页 |
(四) 建立团组织理想型模式 | 第17-18页 |
二、本文研究的三个目标组织 | 第18-25页 |
(一) 研究对象 | 第18-21页 |
(二) 不完美的组织幼体 | 第21-25页 |
三、影响青年归属方式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| 第25-31页 |
(一) 组织产生方式、组织构成影响青年的参与 | 第25页 |
(二) 不同群体的青年对组织有不同的需求 | 第25-26页 |
(三) 生活、工作的稳定程度和满意程度影响青年参与团活动 | 第26-27页 |
(四) 对党团组织的特殊情结影响对团的归属感 | 第27-28页 |
(五) 对所在组织的满意度影响参加团组织活动的热情 | 第28页 |
(六) 基层团组织带头人决定团组织的发展命运 | 第28-30页 |
(七) 基层团组织活动效果直接影响青年的参与愿望 | 第30-31页 |
四、回归的验证——从自发到自觉 | 第31-36页 |
(一) 自愿参加与民主交流 | 第31页 |
(二) 志同道合与各取所需 | 第31-32页 |
(三) 穷则思变与稳则逸趣 | 第32-33页 |
(四) 特殊情感与组织归属需求平衡 | 第33-34页 |
(五) 成员间的吸引与参与兴趣 | 第34-36页 |
结语 | 第36-41页 |
(一) 差异化团建 | 第36-37页 |
(二) 参与式管理 | 第37-38页 |
(三) 三种理想型基层团组织模式 | 第38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43-45页 |
附录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