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引言 | 第10页 |
1.2 碱性二次电池 | 第10-11页 |
1.3 锂离子电池 | 第11页 |
1.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| 第11-14页 |
1.4.1 炭基负极材料 | 第12-13页 |
1.4.2 合金型负极材料 | 第13-14页 |
1.4.3 过渡金属氧化物 | 第14页 |
1.5 BiOF材料研究概述 | 第14-15页 |
1.6 TiO_2材料研究概述 | 第15-16页 |
1.7 本文选题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实验方法和原理 | 第18-23页 |
2.1 引言 | 第18页 |
2.2 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18-19页 |
2.2.1 实验试剂和原料 | 第18-19页 |
2.2.2 实验仪器设备 | 第19页 |
2.3 材料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| 第19-20页 |
2.3.1 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19页 |
2.3.2 比表面积测试 | 第19-20页 |
2.3.3 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20页 |
2.3.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| 第20页 |
2.3.5 元素分析仪分析 | 第20页 |
2.4 碱性二次电池及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和组装 | 第20-21页 |
2.4.1 电极的制备 | 第20-21页 |
2.4.2 电池的组装 | 第21页 |
2.5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21-23页 |
2.5.1 循环伏安测试 | 第21-22页 |
2.5.2 恒流充放电测试 | 第22页 |
2.5.3 交流阻抗测试 | 第22页 |
2.5.4 循环寿命测试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Ti掺杂BiOF材料的制备及其碱性二次电池 | 第23-33页 |
3.1 引言 | 第23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23-24页 |
3.2.1 Ti掺杂BiOF材料的制备 | 第23页 |
3.2.2 材料表征 | 第23-24页 |
3.2.3 正交实验的设计 | 第24页 |
3.2.4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24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32页 |
3.3.1 Ti掺杂BiOF材料制备的正交实验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3.2 样品的SEM及EDS元素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3.3 样品的BET及BJH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3.4 样品的XPS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3.5 样品的XRD分析 | 第28页 |
3.3.6 样品的电化学测试分析 | 第28-3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4章 Ti掺杂BiOF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| 第33-40页 |
4.1 引言 | 第33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33-39页 |
4.2.1 材料的制备 | 第33页 |
4.2.2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33页 |
4.2.3 样品的电化学测试分析 | 第33-3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5章 Bi掺杂TiO_2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| 第40-52页 |
5.1 引言 | 第40-41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41-42页 |
5.2.1 Bi掺杂TiO_2材料的制备 | 第41-42页 |
5.2.2 材料表征 | 第42页 |
5.2.3 正交实验的设计 | 第42页 |
5.2.4 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42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2-51页 |
5.3.1 Bi掺杂TiO_2材料制备的正交实验分析 | 第42-44页 |
5.3.2 样品的SEM分析 | 第44页 |
5.3.3 样品的BET及BJH分析 | 第44-45页 |
5.3.4 样品的XRD分析 | 第45页 |
5.3.5 样品的电化学测试分析 | 第45-5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2-54页 |
6.1 结论 | 第52页 |
6.2 展望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