含微源主动配电网的继电保护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主动配电网概述 | 第10-12页 |
1.2.1 主动配电网概念 | 第10-11页 |
1.2.2 主动配电网经济技术特点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.1 主动配电网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2 含微源配电网继电保护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微源及传统配电网继电保护 | 第17-37页 |
2.1 微源分类及特性 | 第17-22页 |
2.1.1 光伏微源 | 第17-18页 |
2.1.2 风力微源 | 第18-19页 |
2.1.3 燃料电池 | 第19-20页 |
2.1.4 微型燃气轮机 | 第20-21页 |
2.1.5 储能装置 | 第21-22页 |
2.2 微源运行方式 | 第22-23页 |
2.3 微源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2.4 微源并网类型及短路电流特征 | 第24-28页 |
2.4.1 同步发电机型微源短路电流特征 | 第25-26页 |
2.4.2 异步发电机型微源短路电流特征 | 第26-27页 |
2.4.3 逆变器型微源短路电流特征 | 第27-28页 |
2.5 传统配电网继电保护 | 第28-36页 |
2.5.1 三段式电流保护 | 第29-34页 |
2.5.2 纵联电流差动保护 | 第34-35页 |
2.5.3 自动重合闸 | 第35-3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微源接入对主动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 | 第37-57页 |
3.1 微源接入对电流保护的影响 | 第37-45页 |
3.1.1 微源接入位置对电流保护的影响 | 第37-44页 |
3.1.2 微源容量对电流保护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2 微源接入对自动重合闸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3.3 微源接入对继电保护影响仿真分析 | 第47-55页 |
3.3.1 仿真模型及参数 | 第47-48页 |
3.3.2 微源接入位置对保护影响的仿真 | 第48-51页 |
3.3.3 微源容量对保护影响的仿真 | 第51-54页 |
3.3.4 微源对自动重合闸影响的仿真 | 第54-5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含微源主动配电网继电保护方法 | 第57-71页 |
4.1 传统方向过流保护 | 第57-58页 |
4.2 纵联双向过流保护 | 第58-64页 |
4.2.1 保护基本原理 | 第58-61页 |
4.2.2 方向判别方法 | 第61-62页 |
4.2.3 纵联保护通信方式 | 第62-63页 |
4.2.4 保护动作流程 | 第63-64页 |
4.3 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| 第64-69页 |
4.3.1 配电网结构 | 第64-65页 |
4.3.2 传统方向保护配置方案 | 第65-66页 |
4.3.3 纵联双向保护配置方案 | 第66-67页 |
4.3.4 保护方案比较 | 第67-6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五章 保护方法仿真分析 | 第71-79页 |
5.1 含微源IEEE-14节点系统 | 第71-73页 |
5.2 保护配置方案 | 第73-75页 |
5.2.1 传统方向过流保护配置方案 | 第73-74页 |
5.2.2 纵联双向过流保护配置方案 | 第74-75页 |
5.3 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75-7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| 第85-87页 |
致谢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