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1-21页 |
1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1-12页 |
1.1.1 荒野思想 | 第11页 |
1.1.2 城市边缘区景观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2-19页 |
1.2.1 荒野思想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2-17页 |
1.2.2 城市边缘区景观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3 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9-21页 |
1.3.1 环境伦理学 | 第19-20页 |
1.3.2 景观生态学 | 第20-21页 |
2 引言 | 第21-25页 |
2.1 研究背景 | 第21-22页 |
2.1.1 快速城镇化的压力 | 第21页 |
2.1.2 生态文明的呼吁 | 第21页 |
2.1.3 荒野思想的机遇 | 第21-22页 |
2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2页 |
2.2.1 研究目的 | 第22页 |
2.2.2 研究意义 | 第22页 |
2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22-24页 |
2.3.1 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2.3.2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4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3 荒野思想与城市边缘区景观设计的理论研析 | 第25-33页 |
3.1 荒野思想内涵 | 第25-26页 |
3.1.1 荒野思想的核心理念 | 第25页 |
3.1.2 荒野思想的特征 | 第25-26页 |
3.2 荒野思想在景观中的实践应用 | 第26-28页 |
3.2.1 荒野思想与城市公园 | 第27-28页 |
3.2.2 荒野思想与城市生态系统 | 第28页 |
3.3 荒野思想在景观中的价值 | 第28-30页 |
3.3.1 生态功能 | 第28页 |
3.3.2 美学功能 | 第28-29页 |
3.3.3 社会功能 | 第29-30页 |
3.3.4 经济功能 | 第30页 |
3.4 城市边缘区景观构成元素 | 第30-33页 |
3.4.1 地形地貌 | 第30-31页 |
3.4.2 水系 | 第31页 |
3.4.3 植物 | 第31页 |
3.4.4 道路 | 第31页 |
3.4.5 建筑设施 | 第31-33页 |
4 荒野思想下的城市边缘区景观设计研究 | 第33-39页 |
4.1 塑造原则 | 第33页 |
4.1.1 过程性原则 | 第33页 |
4.1.2 地域乡土原则 | 第33页 |
4.1.3 生态保护原则 | 第33页 |
4.2 设计目标 | 第33-34页 |
4.3 塑造策略 | 第34-39页 |
4.3.1 抽象化 | 第34-35页 |
4.3.2 截取化 | 第35-36页 |
4.3.3 重现化 | 第36-37页 |
4.3.4 展览化 | 第37-39页 |
5 荒野思想导向下的宋汤河(漳河-亳芜大道)滨水景观塑造实践 | 第39-46页 |
5.1 项目背景 | 第39-40页 |
5.1.1 亳州市基本概况 | 第39页 |
5.1.2 前期分析 | 第39-40页 |
5.1.3 现状分析 | 第40页 |
5.2 荒野思想导向的设计解读 | 第40-46页 |
5.2.1 设计思路解读 | 第40-41页 |
5.2.2 设计要素解读 | 第41-42页 |
5.2.3 设计策略解读 | 第42-46页 |
6 结论与讨论 | 第46-48页 |
6.1 结论 | 第46页 |
6.2 讨论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