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--各种类型园林论文

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体系研究--以安徽六安淠河湿地公园为例

致谢第5-6页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1 绪论第15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1.3 技术路线第17-18页
2 文献综述第18-22页
    2.1 相关概念阐述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湿地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湿地公园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第18-19页
    2.2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体系研究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国外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研究现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国内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研究现状第20-22页
3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案例研究与分析第22-30页
    3.1 伦敦湿地中心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项目简介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科普宣教规划分析第22-24页
    3.2 香港湿地公园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项目简介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科普宣教设施规划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科普宣教活动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3.3 西溪湿地公园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项目简介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科普宣教设施规划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民俗文化规划分析第29-30页
4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体系第30-44页
    4.1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体系概述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体系的目的及意义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体系的设计原则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科普宣教规划存在问题和功能区面积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体系结构第32-33页
    4.2 科普宣教场地设施体系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综合性宣教展示场馆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主题性宣教场所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辅助性宣教场所第36-37页
    4.3 科普宣教受众分析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湿地工作者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政府决策者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周边居民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学生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公众游客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网民第38-39页
    4.4 标识标牌系统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管理性标识标牌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解说性标志标牌第40-41页
    4.5 宣传教育系统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常规宣传教育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专题宣传教育第41-42页
    4.6 媒体宣教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印刷品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影音媒体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传统媒体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新媒体第43-44页
5 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规划设计第44-52页
    5.1 项目概况和功能分区第44页
    5.2 科普宣教规划目标及体系构成第44-45页
    5.3 科普宣教设施规划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湿地宣教中心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湿地植物园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湿地净化功能展示区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隐蔽观鸟屋第47-48页
    5.4 基于受众的宣传教育规划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对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的宣教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对社区居民的宣教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对学生群体的宣教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对公众游客的宣教第48-49页
    5.5 标识标牌第49-50页
    5.6 宣教活动及宣教媒体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主题活动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声像、图片、实物等宣传资料第50-52页
6 结论与展望第52-54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52页
    6.2 创新性与不足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创新性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不足之处第53页
    6.3 研究展望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7页
作者简历第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田园综合体规划研究--以安徽省舒城县洪庙乡和平村为例
下一篇:荒野思想下的城市边缘区景观设计探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