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1-49页 |
1.1 引言 | 第21-22页 |
1.2 贵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| 第22-30页 |
1.2.1 金属/电介质界面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| 第22-28页 |
1.2.2 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| 第28-30页 |
1.3 基于贵金属纳米结构SPR效应的检测技术 | 第30-36页 |
1.3.1 SPR光谱检测技术 | 第30-34页 |
1.3.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检测技术 | 第34-35页 |
1.3.3 表面增强荧光光谱检测技术 | 第35-36页 |
1.4 本论文内容涉及的理论模型及计算方法 | 第36-45页 |
1.4.1 多层薄膜反射的传输矩阵法(TMM) | 第36-38页 |
1.4.2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(FDTD) | 第38-40页 |
1.4.3 离散偶极近似(DDA) | 第40-41页 |
1.4.4 Mie散射理论 | 第41-43页 |
1.4.5 密度泛函方法(DFT) | 第43-44页 |
1.4.6 有限元方法(FEM) | 第44-45页 |
1.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创新性 | 第45-46页 |
1.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46-49页 |
第二章 基于贵金属纳米二聚体结构的多巴胺灵敏检测技术 | 第49-65页 |
2.1 引言 | 第49-51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51-55页 |
2.2.1 理论模型与仿真方法 | 第51-52页 |
2.2.2 实验材料 | 第52-53页 |
2.2.3 SERS衬底的制备 | 第53页 |
2.2.4 光谱的测量 | 第53-5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3页 |
2.3.1 增强机制研究 | 第55-59页 |
2.3.2 定量分析 | 第59-62页 |
2.3.3 DA检测的选择性验证 | 第62-6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三章 基于贵金属纳米二聚体结构的灵敏检测机制研究 | 第65-85页 |
3.1 引言 | 第65-66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66-73页 |
3.2.1 实验材料 | 第66-67页 |
3.2.2 SERS衬底的制备 | 第67页 |
3.2.3 SERS衬底的表征及拉曼光谱的测量 | 第67页 |
3.2.4 理论模型与仿真计算方法 | 第67-73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3-83页 |
3.3.1 SERS衬底的光学性质 | 第73页 |
3.3.2 NB分子在银纳米颗粒的表面吸附等温线 | 第73-77页 |
3.3.3 NB在AgNPs表面的吸附机制 | 第77-82页 |
3.3.4 吸附类型对光场催化SERS增强的影响 | 第82-8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四章 基于贵金属/电介质界面结构的灵敏生物定量检测技术 | 第85-103页 |
4.1 引言 | 第85-87页 |
4.2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| 第87-89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9-10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1-103页 |
第五章 基于贵金属/电介质界面结构的可调谐生物定量检测技术 | 第103-129页 |
5.1 引言 | 第103-104页 |
5.2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| 第104-109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09-12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26-129页 |
第六章 基于贵金属/电介质界面结构的可调谐压力检测技术 | 第129-139页 |
6.1 引言 | 第129-130页 |
6.2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| 第130-133页 |
6.3 结果与讨论 | 第133-138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38-139页 |
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139-143页 |
7.1 工作总结 | 第139-141页 |
7.2 工作展望 | 第141-1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3-16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61-163页 |
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63-165页 |
后记 | 第165-166页 |